立法會議員
何俊仁
董建華聲稱會從「七一遊行、七九集會」中吸取教訓,聆聽民意,爭取市民對其政策的認受;言猶在耳,香港再度爆發引起輿論沸騰,民意洶湧的王見秋事件。仔細分析,這事件的發生不能說與董無關。看來董只是意識上要吸取七一教訓,但仍未能得到行動的配合,以致再度犯錯。
據稱王見秋是七一前已決定的人選,但七一後,董竟然不再檢討這選擇,仍決定於七月委任王,繼續七一前的董式作風;董和王所犯的過錯不就是「任人唯親」、「做事專橫」、「判斷失誤」、「漠視輿論和民間反應」、「不求反省、委過於人」嗎?
王是舊式作風,傳統保守人物,一上任儼然以大老闆自居,漠視公共機構的傳統規矩,架空管委會,一人獨斷獨行。從王與胡紅玉以至余仲賢的接觸,足見其態度專橫、手法粗暴,完全不反映平機會所崇尚的包容分異、促進平等、推動調解、反對歧視的精神,甚至與之背道而馳。
王雖然以余不了解其工作性質為理由解僱他,但他卻對民政局和傳媒透露他有意重整平機會,節省資源。從他敵視胡、余的態度看來,他是否在委任時,已得到帶有秘密議程的委託「要以財政手段,整頓和清洗平機會」呢?據說胡在位時,因為就反歧視問題,向政府興訟而得直(包括男女學生派位、招聘公務員帶有歧視),她竟收到某高官電話訓斥:指她不應反咬一隻飼養她的手(don’tbitthehandthatfeedsher),這不是反映了政府要整頓平機會的動機嗎?
王管理危機手法之拙劣比董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信口開河,之後又斷然否認(如獲贈機票)﹔他又隨意攻擊他人:如指人倒董搞cheappolitics,又要扔人落海;他不反省為何傳媒輿論罕有地一致批判他,反而指有人對他政治迫害,忘記自己是始作俑者,首先迫害余。王說他被離棄,如果其意是指董建華,這可能是董建華在事件中唯一做得正確的事情。
要挽回平機會的公信力,特首應透過公開招聘,委任對機構宗旨有信念,並且具有卓越行政經驗和能力的人為主席。更要訂立守則,確保這些法定機構既要獨立於政府之外,亦要具透明度和問責性,並確保機構有合理充份資源開展工作,成員的組成亦應反映社會的多元性,包容不同政見者,以確保組織的公信力和開放。
以不適合的人選(沒有清晰信念和行政經驗的王見秋),在不適合的環境下(多元開放社會和傳媒輿論監察下)做了不當的事情(粗暴整頓平機會),使王見秋最終黯然下台。董放棄王以明哲保身,雖然尚算明智,但賠上的不但是王的個人名譽,而是平機會的公信力,以及董建華及其政府的聲譽。王見秋事件再一次敲起董管治方式的警號,他聽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