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自九七金融風暴後,市民生活每下愈況,捱過了這些年頭,到今天終於可以喘喘氣。根據中文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雖然本港仍然面對嚴重的財赤、高企的失業率及各類政治和社會問題,但港人今年的整體生活質素比去年略有改善。其中改善最為明顯的,是港人壓力減低,這可能與市民的供樓負擔能力較去年更高有關。 記者:譚暉、盧文烈
研究機構作出這個結論,主要是在二十一項指標當中,有十三項指標比去年更好,比去年差的只有七項(見表)。如果以去年作為比較的基準年,整體生活質素的指數是100,那今年的指數則略升至102.32。個別項目由於未有今年的全年數字(例如罪案率、租金指數等),研究人員則將已知的數字推算全年情況。
根據研究,令到港人生活質素改善的因素,包括壓力減少、租金下跌、供樓能力上升、新聞自由更好、報紙更敢於批評、空氣污染減少等等。中大經濟系副教授關焯照說,港人的生活壓力明顯比去年減少。他認為,這或是因為7.1遊行之後,港人已宣洩了內心的不滿和壓力有關。
關焯照表示,供樓能力的改善也為港人帶來好消息。他說,若簡單以一個四百呎的住宅單位樓價,除以港人的收入中位數,據今年的數據,市民要花4.2年去供樓;但去年市民則要花4.68年供樓。
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院長李少南也表示,回歸之後大家都有「一年比一年差」的印象,但個別項目今年都出現改善。
至於研究結論指市民覺得政府表現比去年好,他解釋,由於訪問在八月進行,當時港府已回應港人訴求,如擱置23條立法等,結果令港府得分。
不過,港府緊縮教育及醫院開支,則成為令到港人生活質素下跌的主要因素;其他還包括失業率不斷上升、和僱員的實質工資比去年微跌等。
李少南表示,這項研究由中大社會科學院內多個學系合作,方法是參照統計處數字、及每項以隨機抽樣,在八月底訪問五百至一千多名市民。
中大將會每年年底公布這項指數,希望數字可以像恒生指數一樣,成為港府制訂政策的參考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