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投入一項投資,所需投資年期很長,而投資的方式又是定時定額的話,那麼要在未來能夠拿取一筆可觀的金錢,其投資的方式便會顯得十分重要。
要發揮投資回報最大效果,所投資的年期不能太短,因為年期太短(例如5年以下),複式增長的效應便未能完全發揮。其次是所投資的金額也不能太小,因為太小的本金會影響到未來所得金額的大小。而最重要的就是,要取得風險與回報的平衡,按自己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工具來投資。
如果把金錢全數投放在債券,特別是政府債券之上,那麼所承受的風險便有限。但風險小的同時,回報亦會很有限。這種投資模式,通常只適合快將退休、快要拿回本金及利潤之時,才應進行。
要每年有可觀回報,或多或少要有些資金投放在股市之中。以恒生指數為例,1964年指數為100點,而以現時指數12000點計算,過去39年,每年平均回報也有13%。亦即在39年前把$100投資在股市,現時已升值至$12000的意思。但投資者要絕對明白,這個13%平均回報年率只是數字的平均值,並不代表今天把資金投入股市,一年之後會有13%的回報。
股市是波動的,股價上上落落是正常的,因為股市普遍存在升跌的周期。而這個周期的運行,往往是以數年為一個單位。因此,在熊市之時,投資回報往往是負值(例如97年之後幾年);又或者在牛市之時,投資回報可以高於平均值。正因為要股市完成一個周期需時,因此要把股市波動影響降至最低,所投資的年期便要夠長,長的程度要包含數個以上的周期(例如15至20年以上),這樣投資回報才會較為接近其平均值。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