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在十一月七日晚上,在滾石樂隊演出維港巨星匯的時候,五間專上院校的學生會,在添馬艦會場外演諷刺街頭劇,抗議政府一方面大刀闊斧削減大學撥款,但同時卻浪費公帑一億元為巨星匯「包底」。其實,加上政府其他所謂振興香港經濟的活動經費來看,這一個億只是十個億的一小部份。
同時,理大學生會在十一月五日通過落實「千人罷課行動」,決定動員理大全校學生於十一月十八日在學生廣場大罷課,以迫使政府停止削減大學撥款。同時,學生會將邀請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及教統局局長李國章與罷課學生對話。可惜,現在響應的院校學生會比較少。城大學生會、浸大學生會和中大學生會還沒有正式表態。政府方面,李國章在十月二十六日以輕佻的態度來嚇唬學生會的罷課行動,說:「你可以罷課一天,可以罷課一個月,可以罷課一年,(財政)司長也可以說院校罷課那麼久,不用給那麼多錢,不如執咗佢啦。」這些風涼話完全反映董建華的新領導班子對反對聲音的惡劣態度,不聆聽反對意見,只會激化矛盾。
政府削減大學經費的幅度,遠較其他政府部門和社會服務大;各大學學生會就反對政府削減大學經費,採取罷課的行動好像無可厚非。可是,以當前政府進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來看,問題並不單在於大幅削減大學經費,而是整個大學教育發展的思路問題,所以,大學學生會應提出一個系統的高等教育改革議題,挑戰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改革的綱領。假如僅僅停留在大學經費削減幅度的多少,只有陷於被動的局面。李國章大可簡單的以社會各部門都需要承擔縮減政府開支的痛苦,就可以搪塞過去。
從維護普及和平等的高等教育機會而言,大學學生會首先應該挑戰的就是董建華在高等教育的新精英主義。政府只補貼百分之十五的適齡青年攻讀大學,在發達地區而言,大學生比例已經算低。現在還差不多完全削減對非學位課程的津貼,剝奪了一般青年接受補貼的高等教育機會。所以,大學學生會不應把行動僅僅局限於好像在維護一己少數既得利益群體的狹隘利益中,應動員最受影響的群體——中學生一起反對高等教育的新精英主義。
其次,大學學生會應批判政府好大喜功式的超級精英大學大計,以封建欽點的方法逼迫中大科大合併成超級研究型大學,逼迫其他大學尋找或揣摩教資會設定的所謂的非研究型大學角色,從而合理地大幅削減其他大學的經費。各大學學生會應一方面支持中大和科大學生會反對政府欽點合併的行動,同時以中科合併的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意義,把中科合併成為社會議題交付公眾討論。公眾需要考慮是否願意犧牲大量的高等教育資源,剝奪其他青年的高等教育機會,壓低其他大學的教研地位來滿足特區政府的好大喜功。
高等教育不應受特區政客和官僚把弄的指揮棒舞動,更不是少數既得利益群體維護利益的場所。期望理工大學學生會和其他大學的學生會通過這次罷課,非僅僅迫使李國章對話,而是喚起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改革的關注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