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稅平安:企業經濟狀況方法易有偏差

稅稅平安:企業經濟狀況方法易有偏差

上兩個星期,我們介紹了稅局一般會用來釐訂短報數額的方法。今日我們將討論使用間接方法中的「企業經濟狀況(比率計算)方法」時需留意的地方。
間接方法中的「企業經濟狀況(比率計算)方法」,主要是涉及將某百分比或比率應用於納稅人某些已知的數額上,以計算納稅人的應課稅數額。

用舊比率計算利潤
當中常見的例子是稅局以抽樣的方式,把納稅人的銷貨單和購貨單作對比,計算出樣本中的「平均毛利率」,再將此比率與納稅人所呈報的毛利率進行比較,以釐定納稅人有否短報利潤,並重新計算納稅人當年的應課稅款。
需留意的是,以上計算方法只是將產品的銷售價直接減去產品或原料的購入價而得出,若果納稅人稅表中的「銷售費用」包括了其他與購買該產品或原料的相關費用,納稅人便應提出將該等費用加入「平均毛利率」的計算中,否則,稅局計算到的「平均毛利率」可能會跟稅表中的毛利率出現差異,以致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經濟環境扭曲數字
此外,稅局可能會以某一年度計算出來的比率,應用於其他年度,以估計該項目於其他年度的「應有」數額。但此計算方法可能會偏離了其他年度的實際數額,尤其是當經濟環境不同,對銷售業務自然有影響。簡單舉例,從事地產買賣的業務於九六/九七年達到巔峯,若用當年的比率來估計以後數年的業績,便可能會與實際數字相差甚遠。因此,有關比率應根據實際的經濟環境狀況和改變而作出適當調整。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企業經濟狀況(比率計算)方法」可能並不適用。譬如業務的運作涉及大量的產品買賣(如超級市場、百貨商店等),由於貨品種類可能數以千計,要計算不同產品的毛利率和全部產品的「平均毛利率」將會非常困難(若非不可能)。再舉一例子。若果業務往來的記錄不夠詳細,計算比率的準確性亦會成疑。例如一家五金行出售一些闊度不同的膠管(如:三分、五分等),但在銷貨單的項目欄上只寫有「膠管」二字,而並無詳細列明售出膠管的闊度或數量。在此情況下,單單比較銷貨單和購貨單中計算出的毛利率將不會可靠。
讀者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請教專業會計師。
洪宏德
羅兵咸永道稅務服務高級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