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 吳靄儀

司馬遷 - 吳靄儀

可惜中國文化沒有「主保聖人」這個觀念,否則司馬遷一定得成為維護公義的知識分子的主保聖人。
當然,司馬遷觸怒漢武帝而被處宮刑,但仍然堅強地活下來完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的故事,是從小就熟悉的;《報任安書》也被長輩迫着唸過,可是,最近看李國文著的《中國文人的非常死亡》,又領悟到這個故事有新的意義。
據李國文幽默的描述,司馬遷當時官職是太史令,天天在國史館上班,專門研究史料,起居飲食有人照顧,生活不知多愜意。他與李陵非親非故,全無交情,李陵投降匈奴招罪,本不需他多管閒事,但他卻偏要挺身而出,為李陵說公道話,說李陵英勇盡職,投降是因救兵不至而迫不得已,結果就觸怒了武帝,要他受宮刑之辱。
為受到不公平指責的人挺身而出,是維護公義的讀書人的責任。司馬遷認為義不容辭而敢於直言,這是第一層意義。一個人的尊嚴比生命更寶貴;宮刑的目標和作用在於奪去一個人的尊嚴。司馬遷因維護一個不相識的人而自己遭受到比死更難堪的損害,事後卻毫不後悔,在《報任安書》之中重申立場,擲地有聲,這就顯見不是一時之勇,而是把原則放到甚至在自己的尊嚴之上,這是更深的意義。
他身心大受摧殘,根本無法復原,但他卻硬生生把屈辱放在一旁,因為他有工作要完成:完成工作任務凌駕於個人感受,我認為是司馬遷故事最深層的意義,也就是我相信他應是一切維護公義的知識分子主保聖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