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青光眼」於六、七年前開始,一直是本港頭號致盲殺手,因青光眼而入院的人次在過去兩年已上升了一成半。有眼科醫生表示,港人較多患上沒有任何病徵的慢性青光眼,發現時視力已減退及視野收窄,此病至今仍無法根治,而且患者愈趨年輕化。為了破解青光眼的真正成因,理工大學與美國國立健康研究所合作展開研究,現時已成功鎖定預防及治療青光眼的方法。 記者:陳倩雯
根據醫院管理局的資料,因患上青光眼而要在公立醫院留醫的病人人次,自一九九九年起逐步上升,由一九九九年至二○○○年年度的一千五百九十人次,增加至二○○一年至二○○二年年度的一千八百三十二人次,升幅逾一成半。
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系兼任副教授蔡敬翰表示,每一百名四十歲以上的人士中,即有一人患有慢性青光眼,而近年更發現愈來愈多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患者,相信可能與市民更注重眼部健康有關。
蔡敬翰解釋,眼睛內的睫狀體負責分泌透明液體「房水」,以滋潤眼球及帶走眼部廢物,經角膜及虹膜之間角位的管道,排出眼球。慢性青光眼的形成是因房水分泌過多,或排放的速度緩慢,造成房水流量不平衡,導致眼壓過高。由於過高的眼壓會壓着視神經細胞,令其壞死,最後導致視野逐漸收窄。
他續稱,慢性青光眼不能根治,一般治療方法只是讓患者使用眼藥水以控制眼壓,但傳統藥物的副作用較多,包括容易令哮喘發作、心跳減慢,以及引起身體出現過敏反應等,部份新藥物又會導致眼紅。
他強調,慢性青光眼患者不會出現任何病徵,一般在十年或以上才出現視野收窄情況,但已不能治愈。部份人士特別容易患有此病,包括本身眼壓過高、家屬中有青光眼患者、曾長期使用類固醇,以及眼部曾經受到創傷的人士等。他呼籲四十歲以上人士,最少每年驗眼一次;市民也可不時自行檢查視力,閉上一隻眼睛以檢查每隻眼的視野有否收窄。
針對慢性青光眼成因未明,理工大學正就房水分泌的機制與美國國立健康研究所合作研究。理大眼科視光學及放射學系副教授杜嗣河博士透露,已掌握到房水分泌是由一種名為「氯離子」的化學物質帶動,只要有效控制氯離子的流量,即可控制房水分泌速度,避免房水分泌過多或流放緩慢而導致慢性青光眼。
他又稱,該學系正在房水分泌機制與人類相似的牛隻及豬隻身上進行研究;美國研究人員亦正在兔子身上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又在試驗一些新藥物,盼可取代副作用較多的藥物,以預防及治療慢性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