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戰爭 - 陶傑

霓虹戰爭 - 陶傑

麥當勞利用所謂維港匯,包起灣仔北臨海的一幢大廈,只展覽一個巨大的「M」字,一句簡單的英語口號,在維港匯演唱會國際發行的錄影產品中佔奪了「廣告高地」,四両撥千斤,特區政府一億元包底,替麥當勞做了一日全球廣告。
維港兩岸的大型霓虹燈廣告,三十年來有很大變化。六十年代,灣仔海傍曾經有個銀白色的霓虹燈招牌,用楷書寫成「花露水,雙妹嘜」,掛在灣仔碼頭旁的大廈天台。
到了七十年代,有一家美容公司,老闆叫做王帝人,也包起中環臨海的一整幢大廈,用綠色的霓虹燈砌成「帝人」兩個大字。從尖沙嘴乘渡海小輪,遠遠看得見這位大老闆的英名,氣派萬千。揚名聲,顯父母,生意事業做到可以把父母給你取的名字當做巨大的霓虹光管,點綴維港的夜色,也就不枉此生。當然,生意做得更大更大的人,大名無所不在,無形地滲透在維港的空氣裏,十三億人民的嘴巴邊,以致漸漸融和在六百萬香港人的呼吸裏,才不需要維港的甚麼「帝人」的光管招牌,他本人已經是公認的人中之帝。
七十年代,日本貨橫掃殖民地。維港的霓虹燈招牌,有過日立和三洋,當然也出現過樂都錶、得其利是錶。維港海濱廣告招牌的霓虹燈,是大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從小乘渡輪往來港海,極目盡是燦爛的燈色,倒影在水上,像打翻了一大匣子的紅綠寶石、瑪瑙珍珠。那片色彩,幻化在香港人腦海的記憶裏,構成「繁榮」的視覺的定義,雖然有點俗氣,但那樣的感覺,在虛幻之中,還是踏實而可靠的。
當今天維港的廣告夜色燈火凋零,尖沙嘴海傍聳現了慘白色的「中國石化」的簡體字招牌,及紅磡公主道交界巨大而祟藍色的「龍發藥廠」招牌互相輝映,外國的遊客就知道,這個海港的主權誰屬。巨大的霓虹招牌,是一個社會消費霸權的符號。一九八四年,美國出現了一個新詞,名叫「文化堵塞」(CultureJamming),指的就是城市裏比高大拼光亮的巨幅廣告和霓虹招牌,硬生生堵塞了消費者平民的視覺空間。
麥當勞的巨M搶位,就是CultureJamming。灣仔大佛口的一座民居大廈,最近漆上了一個半裸金髮女郎的廣告,大廈其中一扇窗口,開在屁股上。這戶人家的住客,一定夜夜都有綺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