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島灣仔海傍,麥當勞包了一整幢大廈,用金黃的霓虹燈泡組成一個巨型的M,加上一句英語:I'mlovin'it。
這個大M,線條簡單,矗立在夜間的維港,醒目萬分,在獅子山頭、在降落的飛機裏、在鯉魚門外,都可以看得見。如果一個外國人這幾天登陸在特區,他一定以為他來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麥當勞特別行政區」。
麥當勞的巨M廣告,要在夜間才金光四射。麥當勞在特區各處都有分店,如果當年的港督衛奕信沒有下令清拆九龍城寨,今天的城寨,至少會有三家「麥記」,為「半分鐘劃火柴」式的脫衣舞女、來自大陸的無牌「牙科醫師」、吸毒者和共十萬名盼望回歸祖國的城寨居民解決每日三餐的溫飽。香港青少年對麥當勞的擁護,也許大於對「祖國太空人」的熱愛。麥當勞食品衞生管理效率的公信力,也遠遠高於董班子的「三司十一局」。香港早已是麥當勞的飲食殖民地,麥當勞在這個時候,還何需斥巨資包起一整座大廈,再一次有力地證明擁有特區的「消費主權」?
如果這個大M廣告,以本地人為對象,或為了吸引自由行的大陸遊客,那一句口號,就不應該是英文,而是簡體字的中文。
很明顯,海港的大M,宣傳目標不是特區市民,也不是大陸遊客。當美國商會主辦「維港滙」,拍製成VCD,攝影鏡頭ZoomOut,來一個海港全Pan,黑夜中的背景,自然只有這個巨型的金色M字閃入眼簾。維港匯的錄影產品發行全世界,用一幢大廈的燈飾廣告有限成本,向全球宣傳麥當勞很聰明,搭了「維港匯」的一回順風車,維港匯由特區政府一億元包底,換句話說,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特區納稅人,不止替年逾花甲的米積加奉送了一筆千萬港元的養老金,還為麥當勞津貼了一大筆全球廣告宣傳費。
這是為一個經營失敗的小特區「振興經濟」呢,還是義務為西方的流行曲文化的全球化「經邦濟世」?是為麥當勞帝國奉送廣告費呢,還是一個第三世界族群在學習「當家作主」時必須繳交的學費,是一個小小的謎團。但遙眺維港夜空,在滾石樂隊最後一場演出的嘶喊中,維港那個巨型的M字,像無限侵略性地閃爍着,雙重的尖頂向上,像一對準備升空的「航天機」,不由得令人像楊利偉一樣,遙向這座疑幻疑真的海港,行一個致敬的軍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