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看回報要兼顧風險

理財智慧:看回報要兼顧風險

從一連兩天所談及的強積金的例子中,讀者便會發現,退休之後要有足夠的保障,需從多方面着手,才能達到目標。如果要退休之後有一筆較大的現金在手,那麼便要從以下幾個方向考慮:
(1) 考慮現在多儲些金錢。以強積金為例,法例規定僱員要供5%,而僱主亦是供款5%。那麼每月供月薪百分之十,在退休之時,又是否足夠的呢?如果不計再投資的收益,假設現時每月薪金有4成是用來支付日常的生活費用,那麼退休之後20年要維持現在的消費模式,便要供款達80年才行。因此,現時強積金供款只有月薪10%夠不夠,讀者可以自己判斷。
(2)既然只供款而不作投資,將來所能取回的金額必定不多,因此退休計劃所選定的投資項目,便成關鍵。用回上日的例子,如果現在供款35年,每月2千元的話,35年後,假設不投資,那麼屆時只能取回$84萬。如果每月供款拿去投資,而假設每年回報有5%(這是比較可行而合理的回報,例如買賣美國債券,平均年利率也有4-5%),35年後能取回本利和$2,227,185。如果平均回報有15%一年,35年後財富更會升至$29,354,360。因此,投資回報愈高,對於退休生活的保障就愈大。

量力而為
問題是,我們不能單看回報而忘記風險。因為投資風險資產,其回報總是有升有跌的。文中的模擬分析,只是假設投資的平均回報,但實際回報可以有很大差異。例如2003年恒指由8000多點升至12500水平,升幅超過5成;但假若在97年18000點投資,經歷6年多時間,也未能「見家鄉」。因此,要退休後有足夠生活費用,所投資的物品回報高低很重要,不過亦應考慮所涉風險是否自己所能夠承擔。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