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見秋下台得太容易

王見秋下台得太容易

李曌

王見秋曾對余仲賢口出狂言:「我在未來三年是平機會的主席,我不會走,應該是你走!」開口咬着脷,終於三個月便要執包袱。
王見秋咎由自取,官場上又少了一個霸道、死不悔改而無誠信者。事件即時止血,並凸顯了民間社會的力量。但民主訴求並非單是扯一個人下台,甚至我會說,這次我們讓王見秋下台得太容易了。

特首領導無方
一篇辭職講詞,拒絕記者提問,王見秋就輕易逃過立法會的問責會議。王見秋指「未得到應有的支持」及遭「政治迫害」,令多方揣測連特首也不願捲入這「多事之秋」為他撐腰。坊間大讚特首自梁錦松事件以來,學懂壯士斷臂,我絕對不同意。因為特首挑選管治班子與公職人員,缺乏方向感,根本只是朝着一己之慾行事。胡紅玉在任內常被批評走得太前,跟政府對着幹。特首想收回大權,便重新委任一個保守的王見秋,非但未能帶領平機會發展,更釀出滿城風雨。所以,說壯士斷臂實在太抬舉了,實情是特首領導無方,才出現斷手斷腳的境況。

政府決不能為求一時自保而假裝風平浪靜。爛攤子需要執拾,政府也不能逃過問責。最重要當然是檢討平機會委任制。特首閉門造車,找了王見秋,影響了平機會和港府的公信力;委員們也不相伯仲,其間不少平機會委員捨身挺王,而這些委員的委任期都比一般委員要長,很多跟他們同時期加入的委員都已任滿,是否意味政府刻意留下保皇之流?王見秋宣布辭職,委員還拍掌感謝他,只有三位沒有拍掌,市民究竟還要這批政治花瓶來幹甚麼?

加入民間選拔
胡紅玉是「超班馬」,被傳媒吹捧的黑馬鄔維庸、林貝聿嘉和周永新都不是合適人選,鄔維庸、林貝聿嘉挺王,不辨是非,隨時比王見秋更保守。周永新為新加入委員,出言反對王見秋,理直氣壯,值得讚許。但一直未清楚他對平等機會和弱勢社群的立場,斷不能因一時言論而草率任命。挑選新主席時,講求透明度,還要加入民間選拔,啟動民主機制,才有望找更開明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