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商扮演文化警察?

地產商扮演文化警察?

長實集團在旗下屋苑提供廉價訂購報章的服務,引起報販的不滿,他們擔憂以後生意難做,飯碗不保。報販協會發動連串行動,長實集團決定停辦有關服務,事件才告一段落。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鄭毓盛

這一宗新聞不算矚目,卻值得我們深思。美國《商業周刊》上月有一個有關大型連鎖零售店沃爾瑪(Wal-Mart)的封面故事,正好指出了大財團對經濟、社區、勞工和文化的影響力,引起了美國人對「沃爾瑪現象」的種種憂慮,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沃爾瑪是零售業的巨獸,去年的銷售額達到了二千四百多億美元,美國全國自中國進口的千多億美元總額,超過一成是這一家公司在中國採購的貨品。沃爾瑪的「成功」,只在於一招,就是價格便宜。短期來看,低廉的價格對消費者確實有利。沃爾瑪目前在日用品、藥物、報刊、以至影音光碟等都佔據了愈來愈大的市場份額。沃爾瑪每進佔一個社區,就會打敗區內眾多零售店。

沃爾瑪影響力龐大
《商業周刊》的封面直截了當提出了問題:沃爾瑪是否太強大了?沃爾瑪主導了零售市場,它的影響力卻跨出了零售領域。由於它是最重要的僱主之一,它的低工資政策也影響了勞工市場的運作模式;由於它打敗太多零售商,它進入一個社區後是減少而不是增加就業;由於它是最重要的採購者,供應商也要仰其鼻息,連貨品的包裝形式也要遵照其指示。

更重要的是,沃爾瑪使其他零售店無法立足,但其出售的商品卻是有選擇性的。它是十大藥物連鎖店中唯一不肯出售事後避孕藥的,它亦不售賣有「家長警告」的影音光碟,一些刊登性感照片(而不是色情照片)的雜誌,不久前亦停售。批評者直指沃爾瑪正在扮演文化警察。沃爾瑪的來臨,反而使社區內的消費者,失去了購買這些產品的選擇權。我們或者與美國人有不同的文化和道德標準,這裏最值得注意的是,沃爾瑪作為零售店而有能力影響文化產品的供應渠道,甚至影響其生存空間。如果我們需要文化守衞員,又是否想將這責任交給一個零售跨國企業?

消費者選擇將更少
沃爾瑪只是主導了零售業這個單一行業,而引發了上述問題。香港的大財團的營運和壯大的方式卻並不一樣。香港的大財團多涉足房地產,這幾年的趨勢十分明顯,它們正利用旗下的屋苑物業作為陣地,伸展至其他業務。住宅物業的管理服務,以至電訊網絡,地產財團都有很大的影響力。而它們在屋苑商場,對各商店亦擁有生殺大權,比如哪一家超市可以進駐商場,哪一家不可以,都掌握在大財團手中。這種權力,使地產商很有動力發展自己的零售業務,擴大企業的利潤來源;也是這種權力,連國際級的零售企業也無法在香港生根。我們也許要問:香港的地產財團是否太強大了?

地產財團以其管理物業的優勢試圖進入報業零售,以經濟實力和效率而言,報販是難以匹敵的。長實的訂報服務,價格比零售價便宜兩成多,消費者轉向其服務也很自然。可是,如果報販真的消失了,地產財團包辦起訂報服務,它們會否也像報販一樣提供包羅萬有的報刊給消費者選擇?又或者,地產商會否也主動擔任「港式」文化警察,將其不喜歡的報刊排除於訂閱單之外?
作為消費者,我們都樂於看見貨品和服務以更創新、更低價的形式放在眼前,但我們每天的購買行為,會否為將來造成選擇更少的市場結構?消費者選擇了沃爾瑪,現在卻要為沃爾瑪的強大而擔憂,真是吊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