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九日是朱鎔基堂兄朱經冶的九十大壽,據稱,壽宴席上展示了朱鎔基所作的賀聯:「誠信傳家經風雨,廉潔從公冶新人」。一生痛恨貪污腐敗的朱鎔基,在官場上以身作則,倡導廉潔不在話下,「誠信」二字倒真是擲地有聲。
山西的假酒、海南的爛尾樓、上海的垃圾肉丸、珠海的黑心棉、江西的毒竹筍、廣東的翻版,以及舉國流通、防不勝防的偽鈔、假藥……,吃的、穿的、用的,全國上下、大江南北,彷彿都充斥假冒和欺騙。老百姓身處其中,戰戰兢兢,惟恐跌入無處不在的陷阱。
早前,一篇叫「一定要洗七遍」的文章在內地引起強烈迴響。文章說,一名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在餐館洗碗,當地飲食業規定,碗碟必須洗七遍。他卻「聰明」地少洗兩遍,因而洗得快,受到老闆讚賞,加薪了。
某天,老闆用專用試紙測出他洗的碗碟不夠清潔,他反問:「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樣嗎?」老闆淡淡地說:「你是一個不誠實的人,請你離開。」他自此再也找不到洗碗工作。不僅如此,房東和學校也認為他「名聲」敗壞,要求他離開。
近年,內地的無良商人用垃圾堆裏的鹹菜、發臭發病的豬肉、餿水油,用化學品浸泡漂白後,以低價賣到市面。為了賺錢,他們不顧別人的死活。國人為眼前小利,透支誠信,令整個社會陷入空前的互不信任危機,是既迫切,又值得深思的問題。
民謠說:「村騙鄉,鄉騙縣,一級一級往上騙,一直騙到國務院。」在這場日趨嚴重的危機中,大家更懷念朱鎔基。以誠信齊家,還賴以治國的朱鎔基,在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還牽掛着這兩個字:「要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加快建立企業、中介機構和個人的信用檔案,使有不良行為紀錄者付出代價,名譽掃地,直至繩之以法。」
儘管朱鎔基那蹙眉厲目、惡形惡相的印象,至今還鮮明地烙在老百姓腦中,但他提倡誠信的金句,恐早被利慾薰心的國人拋諸腦後。誠信不彰,日後必反噬中國的經濟發展。尊重制度、遵守協議,是刻不容緩的議程,且須從各級政府做起。
逢周六及周日刊出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