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現時約有三萬名癲癇症患者,有腦科醫生表示,三成癲癇症患者不能透過服藥控制病情,隨時有突然死亡的危險。此類病人若透過外科手術治療,將腦部的病變部份切除,即可痊愈,成功率達七成,但本港病人普遍不接受「開腦」手術。
香港抗癲癇學會及香港腦科學會昨舉行聯席科學會議,瑪麗醫院腦外科部主管范耀華表示,癲癇症可由多種原因導致,包括腫瘤、腦部創傷或腦血管不正常生長等;其中影響腦部顳葉部份的「顳葉癲癇」最為常見,患者一般會出現昏迷及手腳抽搐等病徵,外地研究發現一成患者更會猝死。
范耀華及另一名出席會議的聯合醫院內科部腦科醫生關國良均稱,若患者服食過兩至三種針對性藥物,仍然無助控制病情,可考慮進行腦外科手術,其中針對治療「顳葉癲癇」外科切除手術技術最為成熟,七成被切除腦部病變部位「杏仁核」及「海馬」的病人,病情不會再發作;但手術後會出現輕微記憶力衰退及視野收窄等後遺症。
范耀華表示,由於本港病人不太接受「開腦」手術,因此曾接受此手術的病人不多,瑪麗醫院在過去九年只進行過近五十宗手術。
威爾斯親王醫院外科部腦外科顧問醫生藍明權補充,估計全港有三萬名癲癇症患者,其中不能以藥物控制病情的六千至九千人中,有一千五百至三千人適合進行外科手術,但本港至今曾接受手術的不足三百人。
此外,香港抗癲癇學會會長黃珍妮收集了五十名中風兒童的個案資料,成立了香港兒童中風資料庫,發現患者在五年後的存活率達八成,但其中四成四出現智力發展遲緩等神經缺陷。而本港兒童中風的發病率是每一萬人中有一點七至二點七人病發,較美國的二點五至二點七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