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締造者

馬來西亞的締造者

新加坡大學東亞研究所長/香港大學前校長
王賡武

馬哈蒂爾從國家元首和馬來西亞執政黨UMNO領導地位退下來。今日閃耀的馬國,若沒馬哈蒂爾及其執政黨UMNO,不知會變成怎麼樣的局面。UMNO亦培養了東姑鴨都拉曼,馬國的第一位總理。他像馬哈蒂爾一樣,領導了政府與執政黨逾二十年。自從獨立以來,由兩位總理長時間執政的做法似十分適合馬國國情。
事實上,這兩位總理隔代長期的管治,就是馬來西亞多種族文化急劇發展成功的秘密。兩人俱是在英國撤離後,由爭取發揚以馬來族多數權益作為政治事業的起點,但他們同時認識到該國的經濟力量,集中在少數種族的華人與印裔人手裏,故要令那些非馬裔人士,接受由馬人領導國家等同他們自己管治的新觀念。

果斷面對金融風暴
馬哈蒂爾在一九八一年出任總理,當時整個地區正面臨歷史性的改變。在越戰結束及六十年代後期印尼血腥內戰後,全球經濟體系蓬勃增長,東亞地區更積極投入這股潮流。在這種情況下,馬哈蒂爾致力擺脫英國殖民地傳統,採取「向東看」政策,期望透過大規模工業化令馬國在二○二○年追上西方發展水平。
到一九九七年,馬哈蒂爾攀上權力的最高峯,但稍後的亞洲金融風暴終止了區內正急速發展的經濟增長。與國際輿論相違背,馬哈蒂爾實施資產管制和訂下馬幣兌換率去換取時間讓國家復原。

對恐怖威脅作出抗戰,亦為馬哈蒂爾提供一個表現威信的機會。伊斯蘭威脅驚嚇了全世界,馬氏展現了被忽略的領導能力,重複提醒外界,他所管理的國家的公民佔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與少數非回教徒和平共存,馬氏在這方面的成功值得讚賞。
馬哈蒂爾雖然一直鼓吹馬來西亞國民主義,但最終亦令大多數非馬裔人士接受他不只是公認的領袖,且能關心該國不同種族。身為首位平民出身的總理,馬哈蒂爾亦是亞洲國家現代化先驅之一。他執政後迅速對馬來領袖、九個蘇丹王等舊有勢力宣戰,設立權力分散的憲制,成功削弱了傳統的管治勢力。馬氏更迅速把國家納入工業化的路軌,起初他把國家發展成可供參考的經濟模式引來攻擊,很多人認為他對國人的要求過份、求變太快、目標太遠。

建立新的中產階級
馬哈蒂爾決定打破馬來傳統,並成功建立雖屬少數的新的中產階級。他似是受到原為馬來西亞一部份的鄰國──新加坡成為世界一級城市的刺激,他不想馬國落後於新加坡。這種思維在其極具影響力的著作TheMalayDilemma《馬來危機》中表現出來,馬氏的想法現更追上世界潮流的數碼空間及多媒體走廊的發展大勢。但建立一個由馬裔領導非馬裔少數種族決定國家發展的目標一直未有改變,或許這就是馬來西亞過去幾代領導人所遺留下來最大的共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