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早晨和黃昏,天空上總有大群大群的鴿子,成排成排地圍着城市飛翔。
每見到這種情景,就想起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她將盤旋在上海天空中的鴿子,稱作這個城市的精靈。
在我小時候,不覺得上海有那麼多的鴿子。那時候,有些專門養鴿子的人,在斜斜的屋頂上,搭一個木框鐵絲棚,裏面養了一窩鴿子,早上打開棚門,鴿子就飛了出去。在外野了一天之後,傍晚自己飛回家,咕咕叫着,爭食主人餵食的玉米粒。
養鴿子的人,也自成一個圈子,互相交流養鴿心得,顯耀所養鴿子的品種,甚麼灰點、風沙眼,還有參加信鴿會比賽的輝煌成就,聽得外行人一愣一愣,油然生起一股崇敬來。
那時候,除了偶有野貓偷吃鴿子的事情之外,人是想不起吃鴿子的。我在上海生活了二十二年,從未吃過鴿子,即使最饞的時候,也只想着去鄰居家偷雞蛋,萬不會爬到屋頂上去吃鴿子。那時候,上海人還是比較文明的,哪像今天,大黃蛇都爭着吃。
如今上海漫天的鴿子,想來不會都是家養的了。這裏一群,那裏一群,顯得也各有幫派。每群鴿子有着自己固定的飛行路線,齊心協力的樣子,在天空中劃着圓周,在朝陽中,在夕陽下,凌空俯視着這個城市的人間煙火,優美的姿態,同時也為上海的天空添了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