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港資訊科技投資比率偏低

傳訊四圍炳:港資訊科技投資比率偏低

筆者近日讀《經濟學人》,該刊在短短2個月內,先後2次刊登了論述企業的生產力改進與資訊科技關係的文章。話說早些年前,科網泡沫爆破,隨後所謂「新經濟」的企業備受冷落;但今次卻有學術報告指出,透過計算多年來企業的員工生產力轉變,得出結論,認為企業引進電腦和資訊科技應用,乃是提高企業生產力的主要因素。這個論點更獲實質數據支持,筆者認為這項研究對資訊科技界的意義十分重大。

對於美國生產力逐年提高的背後因由,一直未有定案。據美國西北大學經濟教授RobertGordon在99年發表了一份廣為引用的文章中指出,按照作出了經濟周期調整後的數據,美國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只集中在電腦生產業,其他行業未見受惠,從而提出電腦和互聯網並非如一般所述,對生產力有明顯的正面影響。

Gordon確認有助經濟
不過,RobertGordon最近也宣布「轉軚」,經仔細分析最新的數據資料後,發覺早前的結論錯誤,勞動生產力在企業投資於電腦和互聯網的帶引下增長,涵蓋了不同的行業。
(註:與此同時,他亦提出更多問題,有興趣讀者可瀏覽 http://faculty-web.at.northwestern.edu/economics/gordon/researchhome.html )
除了美國外,歐洲和日本也同樣受惠。一向有評論認為歐洲和日本企業因受到較嚴厲的勞工和產品市場規管所限,資訊科技對生產力的正面效果較北美地區為低;但哈佛大學經濟教授DaleJorgenson的最新文獻指出,經調整各國的統計數字後,歐日的資訊科技投資,對生產力同樣出現正面效果。

投資僅佔GDP1.8%
香港的情況呢?讀政府最近公布的「數碼廿一」諮詢文件,也只是流水帳的數算香港的「成就」;但香港政府和企業在過去的5至10年來大手投資在資訊科技上,究竟提高了我們多少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呢?筆者只知道香港企業在資訊科技的開支上,只佔GDP的1.8%,水平屬偏低。

進軍內地先加強武裝
香港的金融和服務業,都是資訊科技可以大派用場的地方;而中港之間的跨境通訊應用,更是有意進軍神州的企業所必需。
香港要經濟復甦,不能「等運到」,也不應依賴「阿爺」送禮,企業自行改善生產力來控制成本和提高所得,豈不是港人自力更生的最佳體現!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