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近來為律師專業彌償基金引起的關注忙碌。為了讓同業有機會表達意見,我特地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問卷發給所有在本港私人執業的律師共5,476人,提出七條問題,得回670份回覆,回覆率佔12%,雖然比率不算高,但也可算代表了一個重要部分的人的聲音。連日來忙於統計、分類、寫報告,特別是處理168項附加意見,佔去了不少功夫。現在才算是完成,然而再三覆檢,還是避不過種種錯漏。
調查結果特別的是,回覆的律師絕大部分來自中小型律師行,其中2至5名合夥人及以下的佔了62%,而合夥人在15名以上的只佔10%。反映的意見,傾倒性地反對在現行的律師專業彌償基金的集體保險制度之下,在已付足了高昂的每年供款款額之外,去年還因保險公司澳洲HIH集團倒閉而要額外兩度加付供款,填補本應由HIH負責的,用以應付公眾索償的鉅大數目。他們最擔心的是,兩次額外供款,只不過填補了基金上年的一億三千多萬赤字,而赤字的總額預期達到四億六千多萬,到時不知如何負擔得起?
律師會認為,為了保證公眾索償的利益不因HIH倒閉而受到任何影響,執業者一同分擔全數填補,義不容辭,但在水深火熱之中苦苦支撐的律師行,就感到他們是無辜被犧牲掉。通常保險公司倒閉,被索償的人會因而得不到保險而要自己承擔或是破產,不會轉由整個行業為保險金司填數,不惜拖累其中能力較為薄弱的成員。保障公眾利益,也需考慮到執業者的負擔能力,不然就難以說是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中小型律師行的不滿是應受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