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治強人馬哈蒂爾在領導大馬二十二年後,終於榮休。根據一貫的西方眼光,馬哈蒂爾屬獨裁人物,但國際輿論對他的評價,卻褒遠多於貶。董建華看這一幕,大概會心有不甘。比起來,馬哈蒂爾的是經民選後的「獨裁」,董建華的是經欽點後的「民主」。但馬氏的強人統治,是一個傳奇,董氏自稱的強勢領導,只是一個笑話。
毛孟靜
董建華與馬哈蒂爾的級數相去太遠,原本無從比較,因為一方面無故抬舉小小一個香港特首,另一方面也似侮辱了馬來西亞非凡的政治家。仍要混為一談,純粹以本地色彩及興味為出發點而已。
馬哈蒂爾管治大馬二十二年長,重要的是他手頭上有選票,他有人民賦予的權力,他是經過選舉產生的領袖,縱使有人指選舉制度不公,一直對反對派不利,但他顯然仍受多數大馬人民愛戴,覺得在他的統治下,得比失的多,重複選他出任總理,那是大馬人民的自決。
得人民力量撐腰,馬哈蒂爾從來大刀闊斧,唯我獨尊,他對付反對派的手法,確為人詬病,但他任內在大圍政經的成就,尤其是提升大馬國際地位一筆,有目共睹。
董建華出任香港特首,眾所周知,主要是因為得到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獨家垂青。香港經過百多年殖民統治,原本也不是太不習慣這一款「委任」。但回歸埋下的炸彈,是《基本法》一開口就承諾港人高度自治,是自己人管自己人了,令香港人憧憬民主。而董特首肯定並非是有代表性的民選領袖,先天已吃了大虧。
而他後天施政失誤之混亂,一抽二串,已不必再贅。最新鮮的王見秋事件,就像所有事件,每一次都是政治事件,每一次都回到他作為領導人的不濟事。
董建華的不濟事,是他為補先天不足,試圖扮一點透明政府,玩一點聽取民意,但因為他個人性格及學養的問題,結果是不倫不類,反而惹起一社會的倒董激情。
腹有詩書氣自華,馬哈蒂爾是個知識分子,曾是反對派。他還未為世人所識際,已出版了一本書,書中痛斥馬來民族之落後封建、奴才心態、不懂競爭等。那本書,在他當權之前,是馬來西亞的禁書。
而董建華不管由清朝,甚至唐朝說起,呼籲中國香港人莊敬自強,絕大部份人只聽作耳邊風,或淨覺得他滑稽。董先生就是毫無領袖風采。
而缺乏領袖風采,絕對是一項政治罪名。英國的在野保守黨,最近就對黨領袖投下不信任票,請他離任,罪名是他沒有魅力去與執政的貝理雅抗衡,應付○五年的大選。此人叫IainDuncanSmith,給批評為淡而無味(bland)的一個人。事實是,此人之淡而無味,令人不識。他的中文譯名,也許是鄧肯.史密夫?反觀「馬哈蒂爾」這四字中文,香港的中文讀者都耳熟能詳。
諷刺的是,一樣是淡而無味,董建華因為當權,他的bland就生出另類奇趣,尤其是五十萬香港人上街後,TungChee-hwa三個英文字,反為世人所識。
現代政治人還該鞠躬離場的理由,董建華已集大成,他仍在,只因為中央挺董。也且看董請來楊利偉太空人,真有沒有提升愛國熱情,減褪民主熱誠的效果。雖然,上述熱情及熱誠,並不是對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