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科技排名 - 李怡

李怡專欄:科技排名 - 李怡

昨天在本欄轉刊的讀者留言說:「中國科技行業眼下處境尷尬,在世界科技競爭力排名榜上連年下滑,『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並不能根本扭轉中國科技的頹勢和劣勢。」
這個說法是否公道?香港不少報紙評論認為,「神舟五號」上太空,說明中國科技已領先亞洲,那麼香港報紙的評論與上述讀者留言哪一個說法更為確當?
上星期具權威性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了「全球競爭力報告」,對一百零二個經濟體進行評比的結果,在「成長競爭力」和「商業競爭力」兩大指標中,中國大陸從去年均列第三十八名,分別滑落至「成長競爭力」居第四十四名,「商業競爭力」居第四十六名。「成長競爭力」的三大測量指標是:科學技術、公共制度和總體經濟環境。其中科學技術又最具指標作用。

因此,讀者留言版所稱「在世界科技競爭力排名榜上連年下滑」,是知道內情並有見識之言,不同於只憑神舟升空就說「中國科技已領先亞洲」的泛泛之論。
在WEF的「成長競爭力」排名榜上,芬蘭居第一,接下來的名次是美國、瑞典、丹麥、台灣、新加坡。台灣居第五,並居亞洲第一,其主要原因是,台灣的手提電話使用比例居世界第一位,擁有科技專利的數目為世界第三位。
亞洲經濟體中的新加坡、日本、韓國,「成長競爭力」的排名均上升,新加坡由第七名升至第六名,日本由第十六名升至第十一名,韓國由第二十五名升至第十八名。
香港的排名與中國大陸一樣倒退,由去年的第二十二名下滑至第二十四名。
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領先全球,在外資投入方面去年躍升為全球第一位,高達五百二十七億美元。但外資投入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大陸的生產成本低,吸引全球大企業紛往中國設廠。這並不意味中國的科技水平也隨同外資投入及經濟成長而一併成長。

台灣成長競爭力能夠名列前茅,是因為民間的科技企業成績驕人,但三大指標中的公共制度和總體經濟環境這兩個指標卻拖低了排名,如銀行健全性排第七十三位,政府司法體系的效率是第四十六位。中國大陸的公共制度也被WEF所非議,指公共制度品質惡化,公共部門貪污及司法部門獨立性表現不佳。而香港,在公共制度方面則名列前位,但科學技術卻遠遠落後,故總體排名下調。
讀者留言表示:「當局應該加大投資長期遭受忽視的教育事業,而不是將巨資耗費於這些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這是對中國當局的逆耳忠言。台灣、日本、南韓及其他科技領先的國家,教育經費的比例都遠大於中國。香港的削教育經費,更是破壞香港成長競爭力的倒行逆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