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外地研究發現,三、四十歲的成年人患有心血管病的成因,與其在十多歲時已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吸煙及肥胖有關,進一步引證這些高風險因素可導致心血管病。有本港心臟科醫生表示,隨着港人飲食習慣漸趨西化、承受壓力有增無減,愈來愈多人存有這些高風險因素,令患有心血管病的人趨向年輕化,「喺手術枱上面嘅病人重後生過自己,你驚唔驚?」 記者:陳倩雯
路透社報道,最近刊於《美國醫學雜誌》的兩項研究結果,均證明成年人所患的心血管病在少年時已「醞釀」。其中一項研究由芬蘭土庫大學進行,研究人員替參與研究的二千二百名三至十八歲人士,量度頸動脈血管內壁的厚度,觀察有否積聚膽固醇,然後在二十一年後再作跟進量度。
結果發現,病人在十多歲時的體內不良膽固醇含量、血壓、吸煙習慣及過胖等因素,均與其三、四十歲時會否患上「動脈粥樣硬化」有密切關係。「動脈粥樣硬化」即指膽固醇在血管內積聚,黏着血管內壁,阻礙血液暢通地流向心臟。
另一研究是由美國杜蘭大學衞生科學中心進行,利用同樣方法量度了四百八十六名參與研究者的頸動脈血管內壁的厚度,發現膽固醇過高是導致心血管病的最明顯先兆。
本港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部心臟科高級醫生何鴻光表示,中國南方人的膽固醇主要積聚在細小動脈內,而非頸動脈等大血管中。
若膽固醇形成的積聚物完全阻塞血流,即引致突發性心臟病及中風。他解釋,膽固醇分為好與壞兩種,比例約為一比四,壞的膽固醇會積聚在血管內壁。由於進食肉類及含有高脂肪食物,會令人體吸收更多膽固醇,從而增加體內不良膽固醇含量;吸煙則會加快膽固醇在血管內壁積聚的過程;壓力也會引發積聚物撕裂,導致心臟病。
何鴻光稱,港人飲食西化、壓力過大,令心血管病患者愈來愈年輕,二十年前患者主要是六十歲以上人士,但現時出現三十至五十歲的患者「絕對唔出奇」,他所接觸過、因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心血管病的患者最年輕的只有三十二歲。
他呼籲,三十歲以上男士及四十歲以上女士,應每年檢驗體內的膽固醇含量,同時「多做運動、睇開啲」,以預防心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