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十幾小時澳門行,最充實的還是臨上船返港前,參觀了澳門藝術博物館的「傅抱石百年紀念畫展」。
百餘件作品從南京博物館借來,是由傅抱石夫人羅時慧捐出的精選,我們可以同時間欣賞到傅抱石的字、畫和篆刻。
傅抱石一生主張「氣韻生動」,說過:「我認為中國畫需要快快地輸入溫暖,使僵硬的東西先漸漸恢復它的知覺,再圖變更它的一切。換句話說,中國畫必須先使它『動』,能『動』才有辦法。」
最淺易的「動」,從下雨開始。這次展覽畫雨作品很多,《瀟瀟暮雨》、《風雨歸舟》、《大雨落幽燕》等等,都難得親睹。對於雨的畫法,傅抱石的境界最高,如果你也喜歡畫雨,不妨參照。
除了雨,還有瀑布,在《不辨泉聲抑雨聲》這幅畫中,把這兩種音響和動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嘆為觀止。
通過了雨,我們也聽到風聲、雷聲及閃電的光芒。泉水流動或壯觀、或幽寂,一切都是詩意。
看了水,就要看山了。傅抱石用破筆表現山石的折叠,獨創了所謂的「抱石皴」。皴為國畫畫山石時,勾出輪廓後,為了顯示山石的紋理和陰陽面,再用淡乾墨側筆的畫法,「抱石皴」是古人之畫中不曾見的。
人物畫也深有意境,代表作皆展出,有《山鬼》、《麗人行》和《琵琶行》。畫美人的眼睫毛,輕輕幾筆散鋒,寫出女性內心感情。畫男性,傅抱石一連串的《醉僧圖》寫懷素的故事,書法和篆刻都值得看,題着:「人人送酒不曾沽,終日松間繫一壺;草聖欲成狂便發,真堪畫入醉僧圖。」
畫展開至十一月十六日,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