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自然護理署最近曾在港捕捉十隻野鳥進行檢驗,發現當中八隻帶有日本腦炎病毒的抗體,鑑於現時是候鳥來港過冬的季節,微生學專家指政府應關注野鳥傳播日本腦炎的機會,建議當局監察野鳥帶有病毒的比率及變化。
日本腦炎是透過庫蚊叮咬帶有病毒的豬隻或野鳥後,再叮咬人類傳染。漁護署在本年七月至九月期間,於沙田、新界北及大嶼山北部捕捉了十隻野鳥,包括鷺、隼及鳩等,發現當中八隻有日本腦炎抗體。
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副教授陳基湘關注野鳥散播病毒的可能,他指本港豬場數目不多,加上愛叮咬豬隻的庫蚊其實不愛同時叮咬人類,豬農或漁護署可監察豬隻染病情況,但野鳥帶有病毒的情況則較難掌握。他認為,政府應主力監察野鳥或候鳥帶有病毒的情況,從而估計本港傳播日本腦炎的風險。
本身為傳染病專科醫生的立法會議員勞永樂指出,當發現一宗感染個案時,其實已有多於一人受感染,只是部份人可能感染後沒病發。他認為當局應盡早在患者居所附近滅蚊,及追查其他染病後沒有病發的人。但他相信市民與豬隻及野鳥接觸機會不大,病毒爆發機會相對較低。另外,腦科醫生方嘉揚表示,感染日本腦炎一旦病發,病人體內病毒會在數天內導致急性腦炎,典型病徵是發高燒至超過攝氏三十八點五度、出現神志不清、癲癇等病徵。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