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學生有情緒毛病和輕生的新聞不勝枚舉,不少人由同情轉而譴責現代的青少年不懂愛惜生命。最近更有調查顯示,97%的中學生曾有壓力問題,從前少年不知愁滋味,現今當中學生卻不易為,壓力絕不比成人少。
記者:邵超 攝影:陳智良
「IQ無辦法改變,但EQ就可以改善。大人應該幫小朋友培養積極嘅人生觀,培養佢哋嘅興趣,而唔係為配合其他人嘅期望而迫佢哋去學習。」
白蘭氏健康教育基金於十月委託顧問進行的調查顯示,66間來自全港18區的中學生所承受的壓力,主要是來自學業成績(95%)、與同學的關係(61%)及與老師的關係(45%),可見學校生活對青少年的影響。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說壓力由小學五、六年級的小朋友已經開始。「小朋友係一面鏡,反映學校、老師同家長嘅問題。八歲以上嘅小朋友,父母亦應該留意佢哋嘅情緒,小五、小六係升中嘅關鍵期,壓力會好大。」
陳醫生指外國有研究比較生活在都市與郊區生活的人,都市人患神經衰弱的病例高於郊區生活的人一倍,原因與都市生活有密切關係,現代化和人與人之間競爭帶來的壓力,都令都市神經衰弱個案倍增。
「壓力係逐層推落去嘅,父母失業、負資產,家庭爭吵多,無錢買名牌貨,小朋友都會感到壓力。現時經濟倒退帶嚟沉重嘅壓力,父母要明白日子無以前咁好,同時都要教導小朋友變通,迎接新嘅改變。」
陳醫生稱九十年代出生的小朋友最難適應現今的社會環境,因為父母大多出外工作,慣以物質補償,現時經濟困難,物質突然匱乏,令他們無所適從。「現今資訊發達,小朋友明顯早熟,但小朋友始終都係小朋友,未夠能力去判斷對與錯,大人就要負起教育嘅責任。」
壓力會對心理、行為及身體造成不少負面的影響,不過調查顯示中學生能樂觀面對,把壓力化為動力。就讀拔萃女書院的胡樂婷、徐欣彤、黎爾德和林蓓欣就極為享受現時的生活。四個好朋友的減壓法就是到離島宿營,是為一個好玩、分享和傾心事的活動,當然更包括令人開懷大笑的靈丹妙藥——擦餐飽。
拔萃女生解壓法
醫生建議減壓法
1.小朋友應保持開朗的心境,「勝不驕,敗不餒」。
2.老師、家長應該留意小朋友的多元智能,多於單一學業成績。
3.鼓勵小朋友與長輩多溝通,現代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應像朋友多於權威、高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