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出現近七年來、首宗本地感染的致命日本腦炎(又稱乙型腦炎)個案。衞生署昨晚證實,一名居於元朗的三十八歲女子,於上月二十五日出現發燒、頭痛及無力等腦炎病徵,現時在屯門醫院深切治療部留院,情況嚴重。衞生署指患者在傳染病潛伏期間沒有外遊記錄,故列為本港感染個案。 記者:梁洵瑜、陳倩雯、陳沛敏
該名女患者為家庭主婦,在上月二十五日發病後,二十七日進入屯門醫院內科病房接受治療,病情一度危殆,需轉往深切治療部,至今情況仍然嚴重。屯門醫院證實,檢查及化驗報告均顯示,病人感染了日本腦炎。醫院管理局已將有關個案通知全港公立醫院的傳染病控制主任。
日本腦炎是經庫蚊傳播,蚊叮咬了帶有病毒的豬隻或候鳥後,再經叮咬人體,把病毒傳染給人類。衞生署發言人說,該名女患者在病毒潛伏期間,並沒有與豬隻或水鳥接觸,其家人也沒有病徵,她的家居衞生環境並無異樣,該署已把有關個案通知食物環境衞生署,跟進是否需要在其居所附近滅蚊。
本港近年每年約有一至兩宗日本腦炎個案,但多數由外地傳入,其中對上一次本地感染個案是在九六年出現,一名十四歲男童在返學回家後,出現發燒、感冒等病徵,入院後情況急轉直下,數天後不治。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表示,感染日本腦炎的死亡率由百分之五至四十不等,平均為百分之二十五,患者會出現發燒、頭痛、神志不清等病徵,現時未有藥物可以治療,只能為患者作支持性治療,三成康復者會出現癱瘓等神經系統損壞後遺症。
他說,要預防日本腦炎主要是防止被蚊叮咬,一些高發區可能會為豬隻或人注射預防疫苗,但他指本港並非高發區,而此疫苗有一定副作用,故在現階段毋需作大規模的防疫注射,但市民及政府必須定時滅蚊。
由於日本腦炎病毒是由庫蚊經過豬隻或候鳥傳播,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陳鎮源在早前廣東省爆發日本腦炎時曾表示,本港養殖的豬隻九成有日本腦炎抗體,但不等於會散播病毒,最重要是豬場做好一切滅蚊工作。
香港豬會主席黃廣榮昨晚表示,本港近期並無爆發豬隻感染日本腦炎個案,豬隻感染高峰期應為初春及夏天。他說,漁護署早前曾為本港豬農測試血清,結果有小部分豬農帶有日本腦炎抗體,顯示他們曾經受到感染,但至今沒有農友染病。
他表示,懷孕母豬或一至三個月大的幼豬較容易受到感染,懷孕母豬染病後會流產,小豬則會呈現神經性毛病或死亡,豬農會注意在豬場附近滅蚊,部分豬農則會由外地入口疫苗為豬隻注射。
現時日本腦炎主要在亞洲及西太平洋區鄉郊流行,每年在東南亞、印度、中國、日本及韓國合共有逾五萬宗病例。人類染病後大部份都沒有病徵,平均每二百五十名受感染者中,只有一人發病,潛伏期由五至十五日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