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以「揭秘『神舟五號』署名,不久前在本欄網頁的「留言版」中揭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事實。筆者讀後,也感獲益。
儘管所揭內容,筆者未及核對,但從所述來判斷,不會是揑造。為了讓沒有在網頁的「留言版」讀到的讀者,了解有關內容,特摘錄在本欄。
近期,中國成功發射了首次載人上天的神舟五號飛船,標誌着中國航天科技的一大進步。當局再三強調:神舟五號「完全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事實上,中國的太空科技完全來源於俄國。
首先,該項載人工程的總設計師王永志,於1955至1961年在前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留學六年,專攻火箭與導彈設計專業。其航天知識全部來自前蘇聯。
其次,俄國訓練了中國首批宇航員。俄羅斯星城航天訓練中心,於1996年11月至1997年11月,為中國訓練了首批宇航員吳傑和李慶龍,中國的航天訓練中心,正是在吳、李二人回國後,以這二人為主建立,緊接着,吳、李二人傳授訓練了十多名中國宇航員,包括這次搭載神舟五號上天的楊利偉。
再次,中國神舟五號酷似俄國「聯盟號」。二者不論外形還是重量,都極為接近。總共三部份構造中,神舟五號與聯盟號的無壓艙和軌道壓力艙幾乎完全一樣,微小差別僅僅是位於下部的回收艙,神舟五號的回收艙較聯盟號的回收艙的尺寸稍大一些。另外,在一旦出事後的打撈作業上,略有創新,如此而已。
在神舟五號發射前,中方刻意立下「所有技術設備必須是中國製造」的原則。比如,中國本來在1995年就悄悄購買了俄國的着陸艙,但卻不直接使用,而是模仿建造了「自己的着陸艙」,用於神舟飛船。宇航員的挑選也是如此,強調第一次載人上天,一定要載「中國自己訓練的人」,於是,功勞最大的吳傑和李慶龍兩人都靠了邊站,反而是他們的徒弟楊利偉被挑出來。
針對外界有關中國神舟飛船抄襲俄國聯盟號的質疑,總設計師王永志一再出面解釋:雖然俄羅斯對中國的太空計劃有「一些影響」,但在很大程度上,神舟飛船是我們自己開發的。只是「愈看愈覺得俄羅斯的飛船有它的優越性。所以,我們就拿它作為趕超目標。爭取一步到位」。好一個不打自招!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國神舟五號發射升空兩天後,我國「聯盟TMA-3號」飛船再次升空,稍後成功地與十六國聯合建造的軌道平台對接。搭載於該飛船的兩名俄美宇航員卡列里和福阿萊,將前往國際空間站,替換另外兩名已經在那裏飛行和工作了六個月的俄美宇航員馬連琴科和愛德華.盧,交接後,卡列里和福阿萊將在太空站工作二百天。顯然,總共飛行了廿一小時的中國神舟五號,與俄國的聯盟號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其差距恍如小學水平比大學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國際太空站工作的愛德華.盧(原名盧傑),是一名美籍華人。其實,在楊利偉升空之前,已經有四位華裔宇航員成功升空,他們均為美籍華人。除了盧傑之外,還有王贛駿、焦立中,和張福林。
許多中外專家指出:實際上,中國科技行業眼下處境尷尬,在世界科技競爭力排名榜上連年下滑,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固然可以滿足一時的虛榮,為中國科技打一針強心劑,但並不能根本扭轉中國科技的頹勢和劣勢。更多人強調:作為「百年大計」,當局應該加大投資長期遭受忽視的教育事業,而不是將巨資耗費於這些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