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個多月,陝西省的黃河支流渭河流域下了幾場五年一遇的小暴雨,卻造成五百多萬人受災,損失高達八十三億元,創五十年渭河流域的捐失紀錄。
中國水利工程界泰斗、九十二歲中科院和工程院雙院士張光斗,以及前水利部長錢正英一針見血指出,渭河「小水巨災」的禍因是黃河三門峽水利工程。
三門峽可說是黃河的長江三峽工程,位於黃河與渭河交界的下游一百公里,一九六○年落成,是當年傾全國之力建成的第一座攔截黃河大壩。可是,設計上並沒顧及泥沙沉積及對上游的影響,因而釀成今天災難性後果。
大壩建成蓄水後幾經改建,但泥沙堆積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水庫水位不斷增高。而且,水庫水位增加後,流入黃河的渭河水流速度大減,無法帶走泥沙,令渭河河床年年增高,現已成為一條地上懸河。
只要一場小型暴雨,渭河就可變成一條「暴龍」,洪水破堤而出,肆虐兩岸。張光斗說,現在的可行方法就是把水庫的水放掉,不再發電。但這意味着,四十年前的九億元國家投資將化為烏有。
事實上,三門峽與長江三峽有不少多共通點。當年設計三門峽大壩時,年輕水利學者溫善章曾勇敢的站出來,堅決反對已被中央接受的設計方案,向中央力陳三門峽大壩會令上游地區造成泥沙淤積。可是,他的意見非但沒被接納,往後的幾十年還受盡迫害,再沒受過重用。
雖然三峽工程吸取了三門峽工程的教訓,在設計上考慮了泥沙問題。但三峽工程的決策過程與三門峽如出一轍:因為時任總理的李鵬堅決要求,中央一致通過三峽工程上馬的決定,因此,誰也不能反對,反對就等於反黨、反中央。
結果,持反對意見的專家統統被打入冷宮,著名記者戴晴因四出奔走收集反對三峽工程的意見,因而被監視居住。
這種「唯長官意志辦事」的決策模式,五十年來不知為老百姓帶來多少災難,為國家帶來多少損失。重大工程的粗疏決策方式一天不改,三門峽引起的災難就會不斷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