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寵愛孩子易生不良行為

受寵愛孩子易生不良行為

【本報訊】孩子不聽話、四圍走、發脾氣、不專心學習等問題,最教父母頭痛不已。有家庭及兒童情緒治療專家認為,這全因家長過份寵愛孩子所致,最後只會令孩子長大後欠缺成熟;又指家長只要掌握管理孩子情緒的方法,如讓孩子擁有選擇權,即可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
家庭及兒童情緒治療工作者理盧幼慈昨出席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舉行的講座時表示,本港孩子最主要的不良行為問題,包括不聽話、不孝順、不尊重別人及缺乏責任感,主要成因是家長不自覺地過份寵愛孩子,「啲家長覺得自己以前受過苦,唔想啲小朋友都受苦,要討好佢哋」。她又稱,若問題持續,孩子長大後會變得不成熟、不擅處理人際關係、面對失敗時只會怨天尤人。

處事要公平
理盧幼慈分析說,孩子「造反」是由於希望得到注意、想報復或想得到權力等,家長要預防孩子的不良行為,就要密切注意孩子,但又不可過份囉唆;處事要公平,不要偏心;更重要的是給予孩子發言權及選擇權。
她表示,教導不同年齡的孩子必須採用不同方法。對於十歲以下的孩子,家長不要只以「言教」,否則孩子只能接收百分之七的訊息,應在「言教」的同時,在言語間讓孩子知道家長的關心及愛護等感受,如吩咐孩子在下雨天帶傘子外出時,多加一句「我都係關心你啫!」這樣孩子可接收三成八的訊息。
不過,當孩子十歲以後,教導方法則要以「身教」為主,家長以身作則;同時,所有教訓、陪伴、命令及指使,應改為鼓勵、支持、提醒及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