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成功取得二○○九年第五屆東亞運動會主辦權,港府表明這項耗資一億七千萬元的體育盛事是賠本生意,預計最少要補貼八千四百萬元公帑。立法會議員認為香港主辦東亞運成敗關鍵在中國是否全力支持,「派多啲金牌運動員來香港,不單對香港人增加啲吸引力,國內同胞都會可能湧嚟睇運動會。」 記者:徐嘉華 羅偉光
港府代表團昨早在澳門獲悉勝出結果後,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隨即在本港禮賓府舉行祝捷午宴,他表示,香港以往成功舉辦多次大型體育活動,故有信心香港能籌辦歷來最好的東亞運,並指港府包底八千多萬元物超所值,因為東亞運能吸引大量遊客,提高香港國際地位,又能鼓勵市民多做運動,有大量無形效益。
體育界則急不及待向政府爭取利益,香港奧委會會長霍震霆認為,首要是興建一個宏偉的運動場,「興建一個綜合運動場館,係我嘅夢想,希望為咗六年後嘅東亞運,可以加速政府對提升本港體育運動,包括設施及運動員培訓嘅步伐。」港協兼申辦委員會秘書長彭冲更認為香港主辦東亞運,首要是興建一個可容納逾五萬名觀眾的場館。
其他體育界人士亦異口同聲表示,香港體育設施不足,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主席胡曉明稱:「二十年前,維園嘅中央網球場都唔錯,但二十多年來仍繼續靠𠵱個場去搞大型網球賽,有啲說不過去。我哋近兩年失去咗一啲世界排名網球賽如沙龍同以前嘅萬寶路網賽,都係因為國際網球員協會嫌我哋場邊嘅配套唔夠。」香港保齡球總會主席馮劉掌珠說,現有九龍公園室內池及南華會保齡球場都過舊及過細,正期望東九龍的綜合場館能盡快落實興建。
不過,港府對興建新設施態度審慎,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王倩儀強調,本港現有設施足夠,只需改建及加建一些配套設施便能舉辦東亞運,何志平則說現時預算不包括興建新設施費用。港府早前申辦亞運會時,曾提出在東南九龍舊機場興建大型運動場,後來因申辦失敗,加上港府重新規劃東南九龍發展計劃,事件不了了之。接近港府消息透露,由於財赤嚴重,如何調動資源興建新場館費煞思量,因此目前未能落實計劃。
立法會議員李卓人表示,希望港府可多找財團贊助,減少公帑補貼金額,他又說若中國多派金牌運動員來港作賽,會有助提高港人興趣。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認為,辦東亞運動會帳面上是虧蝕,但可以將運動會商品化,若搞好海外宣傳可帶來間接收益,所以目前難以評估整體經濟得失。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馬嶽指出,外國不少國家舉辦國際性運動會都是虧本收場,東亞運動會規模較少,能否吸引大批旅客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