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前線:痛風第一波<br>半夜如萬針刺腳

健康前線:痛風第一波
半夜如萬針刺腳

當你有一天半夜突然醒來,應該說是不得不醒過來,因為當時正有萬支幼針直插你的腳趾,媲美滿清十大酷刑。後來醫生告訴你患了急性痛風症,醫學界稱痛風為原發性病,即成因不明,卻特別「眷顧」身為中年男性的你,爾後痛風時有發作無力再挽,惟有悔不當初,沒有把驗尿酸列入你的身體檢查項目中。

記者:邵超 攝影:伍慶泉

不同的疾病都會發生在某一族群,風濕病科陳德顯醫生說痛風男性患者比女性多,中年男性較年輕的發病率亦較高,約在三十至四十多歲,女性則於五十多歲至七十多歲,相信與女性荷爾蒙有助尿酸排泄有關。

停經女士容易痛風
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失調的疾病,屬風濕病的一種,成因可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
陳醫生說:「大部份嘅痛風病人都係原發性,中年男性同停經後嘅女性較容易患上,原因不明,好似青春期嘅男女同年輕女性,即使體內尿酸好高,但唔一定會患上痛風。至於遺傳、服食藥物(如去水丸)同長期病患者(如腎病、癌症)等就屬於繼發性因素。」嘌呤代謝最終的產物是尿酸,經由腎臟排尿排出。如果不能排出,血尿酸濃度便會過高。痛風患者有的是身體自己製造過多的嘌呤,有的是尿酸在小便排泄較少而造成。

嘌呤知多啲
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失調的疾病,其最終的產物是尿酸。血液中尿酸濃度的高低取決於體內嘌呤的合成量、食入量和尿酸排出量之間的平衡狀態。嘌呤的來源可以是食物,所以尿酸過高的病人應該選擇低嘌呤的食物。

病發期可相差幾年
早前世界衞生組織公布的一項資料,痛風是常見的關節類毛病,患者首次發作時,通常在半夜,腳趾突然肥腫、劇痛,屬非創傷性關節類毛病中最痛的一種。
「嘌呤代謝失調會導致血液中的尿酸增高,尿酸結晶形成結石沉積在關節,使關節紅腫、發熱、發痛,破壞關節,影響活動,並會出現痛風石。」
陳醫生稱尿酸結晶可以出現在任何關節,若在腎臟形成可引起腎絞痛、尿路感染及腎衰竭,與心血管病有密切關係。一般服藥消炎,約兩至三個星期便會痊愈。痛風是無法根治的疾病,經過一段時間就會翻發,而兩次病發的時間的距離,可以是數個月,甚至數年。「好多人喺呢段期間無睇醫生、食藥,加上飲食無節制,痛風好易就會翻發。」



秋冬易發「風」?
痛風發作與季節無直接關係,不過秋冬天氣乾燥,或是劇烈運動流汗後飲水不足、機艙內空氣乾燥加上飲酒,容易引發脫水,導致尿酸濃度較高,尿酸含量忽高忽低都會較易形成痛風。

■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尿酸積聚成結晶體。《壹週刊》圖片

■尿酸結晶在X光片中呈透明色,像有一些微小物附在骨上。腫大部份是尿酸積聚物。

痛風忌食大閘蟹、火鍋
大吃大喝,特別是秋冬進食過多高熱量的食物,就為痛風半夜來襲提供大好機會,因此調節飲食成為預防痛風發作的重要環節。
「飲食調節嘅輔助性質多於治療。將嘌呤控制喺低水平,患者須要戒口,戒口嘅程度就視乎尿酸嘅濃度,完全戒口嘅患者可以減低10-15%嘅血尿酸指數。」
秋冬原是進補好時機,但戒口的定義一般指低脂、低糖和低熱量,時令美食大閘蟹和火鍋都不適宜。前者含豐富蛋白質和極高膽固醇,與火鍋高濃度肉湯製造的高嘌呤,同樣是痛風患者最致命的誘因。同樣,有研究指酗酒的人,特別是常喝啤酒的,痛風發作的機會較高。
「痛風往往同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有關,因為呢啲都會影響到身體內嘅分泌、胰島素同荷爾蒙。」

■火鍋的濃肉湯對痛風患者有如毒藥。

嘌呤水平表
高嘌呤(每100克食物中含150-500毫克嘌呤):豆苗、蘆笋、深綠色葉蔬菜、動物內臟、肉湯、酒精類飲品
中嘌呤(每100克食物中含50-150毫克嘌呤):所有肉類、魚、蝦、蟹、豆類製品
低嘌呤(每100克食物中含少於50毫克嘌呤):五穀類、雞蛋、牛奶及乳製品、水果、蔬菜



預防痛風有效方法
1.定時服藥、覆診。
2.常備消炎藥物。
3.避免進食高嘌呤食物及喝酒。
4.每天飲八杯水,幫助尿酸排出體外。
5.控制體重,不宜過胖。

■啤酒屬高嘌呤飲品。

■痛風患者吃下大閘蟹後一般會出現劇痛。

■有研究指車厘子是對痛風病人特別有益,但關節炎發作期間則不宜吃。

醫生金句
「第一次痛風發作後,應該定時驗尿酸,避免進食高嘌呤食物同飲啤酒。」
風濕病科
陳德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