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晤3000學生 流露真實情感<br>楊利偉:我對妻子感內疚

會晤3000學生 流露真實情感
楊利偉:我對妻子感內疚

【本報訊】楊利偉是一個出色的太空人,但也是一個忽略妻子的丈夫。他昨日與三千名小、中、大學生一齊,不談冷冰冰的航空理論,而是與學生們分享訓練的艱苦、事業和家庭之間的掙扎。他告訴大家:「航天員並非鐵板一塊,他也要食人間煙火」,罕有地流露出其感性的一面。 記者:譚暉 蔡建豪

家庭篇--「我們必須學會放棄」
思想上的負擔是飛行的大忌。楊利偉選擇圓中國航天夢、拒絕耽誤訓練,結果忽略了妻子。他昨日在「中國載人航天科普講座」上演講時,憶述妻子對他的支持,一臉內疚。「二○○一年夏天,我的妻子因為嚴重的腎病,做了手術。手術後,我的妻子身體非常虛弱,二十四時小時躺卧在床上一動也不動。這時候,正值我要到空軍基地做非常重要的飛行訓練……一面是面對病重的親人,一面是不能擱下的訓練。抉擇,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艱難的。」
「家裏的困難可以解決,但訓練耽誤了,卻沒有辦法補上。」楊利偉思前想後,最後選擇放下妻子,離家接受訓練。在離家前一晚,「我懷着複雜的心情,在病床前,看着妻子消瘦的病容,我心如刀割。十幾年了,妻子跟着我東南西北的走;孩子出生時,我甚至不能在她身邊……無論是飛行員還是航天員,都沒有過多時間照顧家庭。在她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卻不能給她更多的照顧和安慰。」
「她反倒安慰我:訓練了幾年,不能擱下這重要的內容,你放心去飛吧!這麼多年,我也習慣你不在身邊的生活。」
「妻子深明大義的一些話,讓我再也忍不住我的淚水,我拉着我妻子的手,在她床邊坐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我的體重掉了一、兩斤。」
楊利偉深深明白,有選擇就有犧牲,他語重心長的說:「有人把航天員比作超人,但航天員並非是鐵板一塊,他也要食人間煙火。我們一樣愛家庭,愛我們親人,一樣希望和普通人一樣,去更多的感受這個精采的世界……然而,我們必須學會放棄,這是唯一的一個選擇。」因此,「我心裏充滿了對親人的感激,也因為照顧家人太少而感到很內疚。」

訓練篇--「超重訓練面部變形」
辛苦和嚴格的訓練,尤其是在重力訓練中,臉形都被扭曲了。楊利偉舉例說,「我們做的超重力訓練,平時要達到八個G到八點五個G,即相當於我的體重八到八點五倍,來壓在我身上。做這種訓練,呼吸會非常困難,面部都會被拉得變形,都會不由自主的把眼淚拉下來。」
「在真空、失重情況下,我們的血液會重新分布。大家有時看到我臉部有些發紅,看來比較胖一些,這主要就是血液重新分布的結果。」
「對於體檢考驗,我們要做很多體能準備……很艱苦,和普通的健身不一樣。我在跑步機做,心律會達到(每分鐘)一百六十、一百七十、甚至一百八十次,並堅持一小時不停運動,每次訓練可能都要減輕三斤體重。」
「在我的航天公寓,貼了很多飛船座艙裏的設備、一些儀表和電門的照片,就是為了熟悉它。現在我可以做到,只要把眼睛閉上,你隨便指一個電門,我都知道它的位置、顏色……都在我腦子裏。」可見,楊利偉能在一千五百名飛行員中,順利當選,並通過所有考核,殊不簡單。他形容:「航天訓練,是挑戰人體極限的訓練。」

升空篇--「我想成為一個詩人」
從黑漆漆的太空回望地球,那一刻的震撼,肯定畢身難忘。楊利偉昨日在演講時說,自己被太空的美麗,深深吸引着。他拍了四十多分鐘的錄影片段和一百多張照片。
「有人說,太空的美麗,只能夠用詩來描述。太空真是太美了,我真的想成為一個詩人,去把它描述出來,描述這種無垠的境界。」
此外,在太空無重狀態下,物件隨處飄浮的情景,也令楊利偉感到十分有趣。他以拿用一支筆作為比喻,「如果不加外力,它就會飄浮。你放它在哪裏,它就在哪裏飄浮了,取用非常方便,伸手就可以拿到,這確實比在地面還要方便。」語畢,自然引起哄堂大笑。
在完成任務後,返回艙衝過大氣層返回地球,「劇烈的震動……艙外在火燄的燃燒下,像血絲一般發出一道道的印痕……我看到外面燒着通紅的景象,當時心裏非常受到感動……我想,又要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我第一時間把降落傘切斷,這一刻,標誌着我們的飛天夢想,整個實現,而且是非常圓滿地實現了。我當時非常感慨,我想,祖國,我回來了。」
最後,楊利偉以這段激昂的演說,作為結束,全場掌聲雷動。

楊利偉細心向在場中小學生講述自己在太空上的感受。

有機會與楊利偉近距離接觸的六名小太空人,難掩內心的興奮之情。 曾顯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