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力不從心 - 李怡

李怡專欄:力不從心 - 李怡

儘管中國太空人楊利偉受到香港市民的熱烈歡迎,儘管中國航天代表團團長胡世祥以高分貝的聲音強調董建華是第一個向中央提出要求楊利偉來訪的省市領導人,儘管民建聯在楊利偉訪港期間盡量借機造勢,然而,香港市民對中國太空人的熱情不會自動轉化為對董政權的支持,也不會自動轉化為投給傳統愛國政團民建聯的選票。
因為,董政權的施政真是太不像話了。最新的民調顯示,董伯的民望在早兩個月稍許回升後又再滑落。
最近發生的「維港巨星匯」與王見秋事件,已充份顯示出董伯根本無法領導香港這個特區政府有效施政,他的執政團隊更是各自為政、相互卸責,出了問題則亂作一團。
這已不是第一次出問題了。自去年董伯接任第二屆行政長官並推行高官問責制以來,原有的由政務司司長率領全體公務員依法施政的機制受到破壞,行政會議成了為立法會「固票」的機構,已一連串地出現了高官失責、董伯力保而又力不從心的狀態。
倘若說民主派政界人士或傳媒對董政權的批評有過份苛責之嫌,或如庸醫認為背後有甚麼陰謀,但銀行界的立法會議員李國寶應是親中人士、董政權中的主腦都可以接受的人物了吧,正是李國寶,在過去一年多以來,就對問責高官多次提出公開批評。先是指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歪曲了銀行界對二十三條的意見並懷疑李國寶所反映的意見是否真確,繼而李國寶又對阿松買車事件提出批評,最近則對「維港巨星匯」的混亂表示政府一定有人要負責,上周末他更認為王見秋應下台。
再加上沙士事件董伯給專家小組的指導性意見是「對事不對人」,而立法會並不「收貨」,要另立專責委員會去調查是否有官員應為沙士災難負責。
問責制實行一年多以來,市民已至少對馬時亨、葉劉淑儀、梁錦松、楊永強的表現極度不滿,並釀成七一大遊行了。最近,唐英年就巨星匯之事,企圖卸責,先說是前任財政司司長簽的合約,又說自己不可能每一張合約都細看,其後雖然收回了前司長簽約的說法,表示願意負責,卻未見有坐言起行、劍及履及的負責任的行動,只是聽任這爛騷繼續爛下去,執政團隊的其他問責高官,也有意置身事外。
平機會事件,更要追溯至董伯的任人唯親,他放棄胡紅玉,轉委毫無管理公共機構經驗而年事已高的王見秋,終於一上任就釀發危機。
倘若這麼多問責高官都不適任,那麼真正不適任的是誰,也就不言而喻了。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