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陷入領導真空期

香港陷入領導真空期

七一大遊行之後,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經過多番溝通後,最終決定撤回二十三條立法,又更換財政司司長和保安局局長,藉此紓緩社會的緊張氣氛和不滿情緒。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林本利

中央政府決定保留董特首,急召各界人士上京面聖,並透過種種經濟利益,希望能夠刺激香港經濟,令港人的心情稍為舒暢,不再倒董和要求加速民主化步伐。
但事實證明,即使中央如何落力為特首打氣,或者特首說會怎樣改變施政方針,多聽民意,特首及其政府的民望和市民的滿意程度,反彈後不久便再次下跌,甚至再創新低。

特區政府依然故我
激發大批市民走上街,向特首作出嚴厲控訴,很明顯是中央及特區政府遠離市民,收集民意的渠道失靈。改善方法自然是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讓民意民情可以清楚地上達特區政府,甚至中央政府。
只可惜過去四個月,我們見到的是中央和特區政府依然故我,繼續選擇性地聽取民意。不錯,特首表面上是多了接觸市民和民主派人士,甚至微服出巡,了解草根階層的生活。但要一個年近七十歲,含着金鎖匙出世的人,去明白草根階層的生活、中產階級的不滿,又談何容易呢?
而圍繞着特首身邊的人,不是與特首同聲同氣的「二世祖」,便是愛說好話或假話的「擦鞋仔」,特首又如何能夠從他們口中,得知民困和民憤呢?
有評論員說,香港已步入「二世祖治港」年代。但筆者以為,其實自七一之後,香港已經再次淪陷,各政黨(包括保皇黨)及主要問責官員,已背棄特首,為自身的政治前途打算。甚至城中富豪亦出售特首家族公司的股權,或者直接與北京領導人反映意見,與特首劃清界線。

施政情況極為混亂
在政府內工作的公務員表示,特首已失去領導能力,特區政府現在由三司十一局,再加上傳媒名嘴作領導。問責司長和局長只顧自己的範圍,各自為政,盡可能避免被傳媒點名批評。城中名嘴知道批評政府最有市場和風險最低,這除了可以幫助大財團搵着數外,又可以扮成為民請命,成為人民英雄。結果是上中下層公務員,為要服侍三司十一局和應付傳媒,天天要疲於奔命,沒有時間去做真正有益市民的工作,政府各項實質工作幾乎陷於停頓。
看看過去四個月,從沙士報告、公屋養貓狗、中環填海、西九龍文娛區、維港巨星匯、平機會主席炒人、邊境建設稅、政府有意加費……等事件,都看見一個沒有領導能力的特首,一個沒有民意基礎的政府,施政舉步維艱,任命人員缺乏認受性。
中央政府的如意算盤是穩定壓倒一切,其他重大議題留待明年立法會選舉再算。但以現時特區政府缺乏領導,特首害怕面對群眾,各項政策「全自動波」的混亂情況下,很難想像未來三年零八個月,特首和市民怎樣可以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