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上市公司要顧及小股東看法的問題,其實是上市公司必須應付的兩難局面,市場過度重視短期業績,可是有時為了取得長線突破,犧牲短期利潤去作一些投資,又是在所難免。如果過度重視投資者的口味,忽略公司長線發展的根基,股價短線雖向好,卻是付出了太大的代價。
對投資者而言,這種兩難局面,有時是提供了不俗的投資機會,例如泰興光學(389)當日轉型,幾番撥備又要背負沉重負債,可是開始步近收成期,得到市場重新認同,股價再度高飛。
筆者當日信心不夠大,只是輕注怡情,從來泰興都不是筆者重心,提出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市場口味,亦是投資分析的重要元素。
除了市場對個別事件及公司決策的看法外,市場對估值基準,亦明顯有一套看法,成功揣摩市場對估值的看法,對入市決定以至計算目標價,都會有甚大的幫助。
香港近年口味開始較為傾向基本分析,但香港是一個很奇怪的市場,大家口中所談的基本分析基準,幾乎清一色是指PE。不錯PE是一個簡單易明,又頗實際的分析基準,但只看PE,容易以偏概全,忽略了盈利質素的重要性,很多人都不看攤薄效應,甚至特殊盈利的影響,犯上頗大的錯誤。
當然分析基準也有潮流,例如早前一窩蜂炒地產股,NAV折讓比率便一下子成為了計算目標價的最準確方法。熱潮過後,大家又忘了當日的高位,在計數後依然是合理的理由了。
了解公司質素更重要
很多朋友都常問筆者計算股票目標價的基準,其實股價的高低,是十分視乎市場氣氛,因此運氣佔很大比重,筆者反而並不刻意計算目標價,只是隨機應變臨場執生,反而十分重視入市的理據,以及公司增長的潛力。千萬不要墮入一個陷阱,以為計算精確便萬無一失,因為計算牽涉大堆假設,要命中相當困難,方向應是着重質素上的分析、看中公司的發展路向及表現,才是勝負的關鍵,計算上一定有偏差,看中大方向已十分足夠。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