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失衡多年來不斷困擾樓市,在政府「協助」下,居屋及兩鐵物業06年底前不會推出,市場只剩餘來自私人市場的供應。根據證券界的統計數字,至06年底來自私人發展商的6.7萬個住宅單位應可消化,大前提是私人發展商不要趁樓市漸見好轉而瘋狂建樓。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今日將討論處理居屋剩餘單位的進展。根據議事文件,截至今年9月底剩餘居屋單位約25363個,撇除744個正考慮轉作旅館外,其餘單位部份將轉作政府部門宿舍,更大部份將再次推出市場。
不過,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已表明,這些貨尾單位與兩鐵物業發展項目,不會在06年底前推出。另外,內地的中房集團有意洽購部份居屋,也可能是一條出路。
換言之,市場貨源只餘下私人發展商。據滙豐證券的地產報告指出,截至06年來自私人發展商的貨尾及未出售單位約6.7萬個。若要在06年底前全部消化,則未來3年,每年吸納量約2.2萬個。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統計資料,01及02年度,私人住宅一手市場買賣宗數分別為2.2萬及2.6萬宗,未來3年要消化2.2萬個單位應非難事。
不過,有分析員仍然不看好後市,高盛證券執行董事丁竹筠指出,要樓市復甦,發展商須持續控制新供應量,在03至05年間,每年新屋動工量少於1萬個,但大型發展商多採取薄利多銷策略,她質疑發展商能否自律,嚴格控制供應。滙豐證券張一鳴則稱:「地產商個個都以為自己是最快洞悉先機的,見市場供應減少,就加快起樓,結果供應仍沒有減少。」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