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早前建議對聲稱可排毒的產品進行規管,事實上這些產品大多具有輕瀉作用,長期服用可能對腸臟有影響,而其他坊間流行的排毒方法,如灌腸和淋巴按摩,看似有效,但事實卻非如此,泌尿專科醫生郭天福直指這些盲目排毒方法的不是。
記者:李敏怡 攝影:黃子偉、陳盛臣
Model:Blanche(SunSpot)
「據權威性醫學刊物《Gut》指出,濫用含有 醌嘅輕瀉劑有可能增加三倍患大腸癌嘅機會。」
郭醫生指出不少排毒食品含有醌(Anthraquinones),經腸道代謝後能增加大腸蠕動,因而具有輕瀉的作用。根據消費者委員會有關排毒食品成份的研究,發現36種產品中,有22種的配方含有 醌。
郭醫生說需要長期服用瀉藥的只是老人家或脊椎神經受傷而令大腸不能蠕動的人,而且要有醫生指引下才可服用。如一直以來大腸有正常的蠕動,則有機會因長期服用瀉藥而令大腸變懶,放棄活動,破壞正常的蠕動習慣。
他指出根據國際權威性醫學刊物《Gut》指出,濫用含 醌的輕瀉劑有可能增加患大腸癌的機會達三倍,而另一份醫學刊物《AlimentPharmacolTherapy》就指出長期服用此類輕瀉劑有機會令大腸產生黑色的色素,有可能引致惡性腫瘤。報告指短期使用普遍來說是安全的,但並不建議長期服用。
至於近年亦受女士們歡迎的淋巴按摩,郭醫生說可稍為加快淋巴排走水份,但只屬短時間的功效,對排毒、清脂並沒有幫助。淋巴是一個循環系統,負責調節細胞與細胞隙間的水份,將多餘的水份回流至血管。當淋巴腺被破壞,如乳癌病患者,便會出現水腫現象。郭醫生指出無疑按摩能增加滲透壓力,可稍為加快水份排走,但效果短暫,而且水腫根本與肥胖沒有關係,所以並不能達到減肥的功效。
除了通淋巴外,灌腸亦為近年廣為人知的排毒方法。其實,灌腸去除的是儲存於大腸裏的廢物,亦即是宿便,而這些廢物通常在我們進食後八至十二小時便會經肛門排走。郭醫生說不少人在接受灌腸後,不但感覺良好舒服,體重更能即時減輕一、兩公斤,以為真的有減肥的效果,但事實上卻是錯覺。
因為宿便是有一定的重量,如一般美國人的腸臟就有一公斤未消化的食物,而灌腸只是把宿便排走,並不是燃燒脂肪,所以只要再次進食,便會回復原本的體重。再者,他指出長期進行灌腸會令大腸變懶,破壞大腸的活動能力,而且用來灌腸的儀器和液體亦可能傷害身體。
在西醫的角度,是有排毒概念的,稱之為detoxication,目的是維持身體內部的穩定(homeostasis),以及對抗外來的挑戰,如細菌、病毒和化學物質帶來的毒素。郭醫生說肝臟就是我們排毒的重要器官,所有血液都要經它過濾,消解所有化學毒素。而腎臟則負責將毒素、新陳代謝的廢物以及多餘的水份排出來。此外,血液的抗體能對抗外來的細菌,而肺部則把體內的廢氣排出。他指出不少人都誤以為流汗也可以排毒,其實流汗作用只是調節體溫,所以不要以為焗了一身汗就能把毒素排走。
一般人要令身體有效地把毒素排走,可參考以下郭醫生的建議:
1.空肚飲水
每天早上去大便,是身體的自然習慣,但卻因生活的緊張,不少人都未能維持這個良好的習慣。要重新訓練大腸,可在每朝早起床後,空肚飲一至兩杯水,便能刺激腸臟蠕動。
2.日飲10杯水
足夠的水份有助體內把毒素排出,每人每日大概需要飲2,000cc-2,500cc的清水(一個普通玻璃杯約有200cc),亦即每日約10至12杯水。要知道自己吸收的水份是否足夠,可以計算每日小便的次數,如每日六至八次才算是足夠。當然若你是血壓高、心臟病、腎病或肝病患者,水份的吸收量便要根據醫生的指示。
3.日食半斤菜
足夠的纖維素有助大腸蠕動,每日吃至少半斤蔬菜,不但預防便秘,更會令大便變得乾爽。
4.足夠運動
缺少運動會減低大腸的活動量,尤其是經常坐着工作的人士,更需要有適量的運動促進大腸的蠕動以及血液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