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曌
不走保守的回頭路。噩夢成真,從解僱余仲賢到涉嫌未有申報收受富商利益餽贈,王見秋上任即誠信破產。
誠如胡紅玉離任前所言,立法會、公眾和民間團體會監察王見秋的表現。明顯地,連串事件中,民間監察已起了作用。樂觀地看,平機會雖陷最嚴峻危機,卻彰顯了市民對民主和法治的呼聲。
民間組織發起記招、申訴、示威,表達對王見秋漠視法治、以權謀私的強烈抗議。民間討論鬧哄哄,並拭目以待平機會之立場,但平機會內部遲遲不表態,推說因有委員不在港而未能召開大會。
內部態度曖昧,部份平機會委員伺機「挺王」。諸如林貝聿嘉對報章稱,她決不會因余仲賢事件辭職,她並為王見秋「抱不平」,直指有人在「興風作浪」,並全力支持王見秋一切決定。對於機票事件,她認為子女孝順父母天經地義,女兒或女兒的朋友請父母去旅行,父母接受也沒有大問題。
王見秋做平機會主席當自己是山寨王,濫用職權,先斬後奏,人治處事,余仲賢事件並非一般勞資糾紛;做法官未經申報收受利益,更非同小可。林貝聿嘉「護主」心切,違背民意,但她應該知道香港普羅婦女對人權法治有所訴求。回歸周年跟特首太太穿旗袍做真人騷,歌功頌德;男人做錯事捨身護航,皆有損本地女性的獨立思考形象。林貝聿嘉畏縮不敢出戰區議會選舉,正反映她自知如此婦女翹楚「風範」,實難民選入局,恐怕她正等待區議會的委任議席。
平機會沿用委任制,多年來大受批評。真正為同志、少數族裔、婦女、殘疾而努力的民間分子,因委任制而被摒諸門外,內部充斥保皇護主之流。王見秋事件是教訓,也是契機;應順勢增加平機會之公開性、問責性和透明度。被討的不只是王見秋一個,還有取消委員委任制。
必須設立公平而公開的委員甄選制度和準則,選出對平等機會理念與實踐有高度意識的委員。市民需要的,是余仲賢,是胡紅玉;不是王見秋與林貝聿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