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攝得照片 漁護署今圍捕<br>食人鱷元朗出沒

記者攝得照片 漁護署今圍捕
食人鱷元朗出沒

【本報訊】本港罕有地出現鱷魚影蹤,一條長約四呎的食人鱷魚,昨日被發現在元朗南生圍的沼澤地區出沒及覓食,由於鱷魚是受到保護瀕危絕種動物,香港從來沒有在野外發現過,當地村民及遊客知道事件均表示震驚。
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陳鎮源昨晚表示,今日會派出獸醫及捉狗隊到南生圍搜捕鱷魚。他說,本港一直沒有發現野生鱷魚,他不能估計這條鱷魚是在本港有人飼養,又或者是由內地游到本港。 記者:梁瑞帆 馬耀文

陳鎮源指出,本港近十多二十年也沒有活鱷魚入口,以往可能在一些商家入口小型鱷魚,現時如要入口鱷魚必須有充份理由,並要先獲該署許可。另外,警方在接獲消息後,昨晚到現場搜索鱷蹤但未有發現。
漁農自然護理署濕地及動物護理主任(監察)張家盛,昨晚透過電郵看到本報在南生圍拍攝所得的鱷魚圖片,根據其外形特徵證實是一條鱷魚,但未能確定其品種。他說,估計該鱷魚是三至四呎長的幼鱷,亦不能抹煞牠有攻擊性,今日該署將安排人員前往誘捕。
有爬蟲類專家指出,從圖片觀察相信是鱷亞科品種,與兇殘的殺人鱷尼羅鱷同科;該鱷魚屬於未成年幼鱷,完全成長可長達十呎,因其對人類有攻擊性,市民發現應避之則吉,千萬不要作出騷擾,否則會造成嚴重後果。
發現鱷魚的地方在元朗南生圍山背河與錦田河交界的鹹淡水沼澤,該處一邊是米埔自然保護區,另一邊靠近橫洲工業區,最接近的鄉村為涌口村。據村民稱,該村有數十年歷史,村民靠捕魚為生,但由於河流受污染,村民生計無着大多搬走,至今僅剩十戶約三十多人。

兩個月前初現鱷蹤
涌口村現時差不多成為一條廢村,河邊兩岸遺留不少空置的棚屋,由於附近是米埔自然保護區,有遊客專程到來觀鳥或欣賞紅樹林,六十八歲村民陳伯夫婦仍留守村中,經營橫水渡接載遊客,以及載村民出入。而受污染的河流水深約四呎,仍有鰂魚、彈塗魚及蟹等生長,間中亦有遊人前來釣魚。
陳伯表示在兩個月前,有村民告知河裏出現鱷魚,他即時反應:「有冇搞錯呀!我日日對住條河,來回幾十次,冇理由你見到我見唔到?」他並不以為然,沒有將事件放在心上。

陳伯昨向本報表示,直至前日上午十時許,當時他們夫婦在橫水渡碼頭等客,望去對岸一百米遠的岸邊,見到一件物體伏在地上。他表示,在好奇心驅使下,兩夫婦划船前往察看,陳伯指出,當距離三十米遠時,發現該物體好像是一條鱷魚,他將船再划前近距離看清楚,果然沒有看錯,該鱷魚動也不動,懶洋洋伏在岸邊曬太陽,他們兩夫婦壯着膽子,在船上扔下一條繩企圖將鱷魚捉住。
不料,鱷魚受到驚嚇往後退,在沒入河水之前,更張開血盆大口,擺尾翻起一輪波浪後瞬即失去影蹤。陳伯夫婦將見到鱷魚一事告訴兒子,其子亦半信半疑向父母質問:「究竟係真唔係呀,呢處點可能有鱷魚?」為了查證真偽,他通知傳媒到場採訪,但記者前日下午至黃昏入黑時分,在現場河邊兩岸一帶,均見不到鱷魚出現。

記者目擊鱷魚出沒
昨日上午九時--本報記者再返回涌口村,在錦田河的橫水渡碼頭,望去對岸一百米岸邊,竟發現鱷魚就在眼前。據記者所見,鱷魚約長四呎,身軀闊約八吋,由鼻至頸長約一呎,四肢每隻長約十吋,身體呈泥黃色,牠躺於岸上曬太陽動也不動,有雀鳥在旁覓食,牠受到騷擾偶然郁動一下,雀鳥飛起躲避。
上午十一時--鱷魚突然移動慢慢潛入水中,不久又冒出水面,布滿尖利牙齒的大口,咬着一條魚,將魚吞下肚中再潛進水裏,如是者出水、入水兩三次,每次都咬住一條魚上來,在飽餐一頓後便沒再出現。
下午一時三十分--鱷魚再度在對岸八十米的地方出現,牠爬上岸邊,攤唞了一會又再潛進水中。
下午二時三十分--牠又再度在對岸出現,口中亦咬着一條魚,其時潮水漸漲,鱷魚大半身被潮水淹過,僅冒出鱷魚頭及背鰭,其間牠又多次在水中浮沉。
下午三時三十分--由於潮水愈漲愈高,有一隻機動舢舨駛過翻起波浪,鱷魚被水一沖便潛進河裏,記者乘橫水渡到對岸,亦再看不到鱷魚。昨日牠在河邊一百米範圍內活動,在岸邊與河裏上上落落,而周圍是沼澤及蘆葦草,人迹罕至。
村民及遊客知悉南生圍有鱷魚,大多反應驚愕,但因未親眼目睹,沒有造成太大恐慌。

目擊鱷魚出現的橫水渡陳姓船主夫婦向記者講述經過。 陳亮華攝

警員昨晚乘搭街渡在沼澤區探索鱷蹤。 鄧偉明攝

《鱷魚捕食活魚連環圖》
鱷魚在沼澤中伸出頭部。馬耀文攝

鱷魚露出利齒吞食活魚的連環圖。 馬耀文攝

鱷魚露出利齒吞食活魚的連環圖。馬耀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