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捱窮」令人沮喪、擔憂、抑鬱。一項調查發現,本港市民長期處於高失業率的經濟環境下,每五人即有一人有潛在精神健康問題,受到工作、經濟及家庭等多方壓力困擾,其中每周工作逾五十小時的人士更是高危一族。
是項調查由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委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在今年八月底訪問了共五百一十九名本地成年人。調查結果發現,有潛在精神健康問題的被訪者佔逾兩成一,即他們出現失眠、突然顫抖、驚慌及出汗等情緒病症狀。
調查又分析了受訪者的年齡、性別及職業等資料,發現出現潛在精神健康問題的高危一族,包括四十至四十九歲人士、喪偶人士、失業或待業人士、每周工作五十小時或以上人士,以及技術性白領及藍領,即輔助專業人員、漁農工人、機器操作員及裝配員等。
壓力的來源方面,四成人表示最大的壓力來自工作,其餘的依次為經濟、子女及學業。不過,會向社工及醫生等專業人士尋求協助的人則只有百分之一;四成七被訪者會找朋友傾訴;三成六人會透過運動及遠足等個人興趣去紓減壓力,亦有兩成七人遇壓力時會逛街購物。此外,只有百分之九受訪者表示非常留意自己的情緒反應。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復康部督導主任鄭子通認為,港人的精神健康狀況並不理想,而且對精神健康的意識薄弱,擔心愈來愈多人患上抑鬱症、焦慮症及精神分裂症等情緒病。他指出,健康又平衡的生活是每日花上八小時工作、八小時睡眠,其餘八小時用於家庭、康樂及興趣等方面。他又建議市民多關心家人,凝聚家庭力量去對抗壓力;僱主亦應建立互相支持的工作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