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 - 陶傑

萬聖節 - 陶傑

萬聖節前後,嘩鬼自由行,很多人換上了驚慄片《奪命狂呼》的殺手面具滿街跑。
但萬聖節不是化裝舞會。在這一天,天主教之外的其他宗教的神,也可以受到民間的歡頌和膜拜。萬聖節是天主教對其他神靈網開一面,讓他們在這一天,也可以享受一下被敬拜的癮。
天主教只能容許一個神。但是,就像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戰國,在天主教出現以前,歐洲還處於農業社會,春耕收穫,榮枯有序。萬聖節是耶教前的遺傳記憶。後來天主教「一舖清場」,上帝耶和華,自己做了唯一的大莊家,很小器地把其他的神,一律列為非法的邪靈。在中世紀,女巫教拜耶和華以外的神,就被視為魔鬼附身。萬聖節是宗教的大民主,只有這一天,耶和華和他的兒子耶穌放假,開一眼閉一眼,讓西方的民間慶祝萬聖節。
Pagan這個字,後來被基督教醜化,源自拉丁文Paganus,指「鄉下人」,後來泛指教育程度低的人的迷信。但是,人類在原始時代觀察自然界,提出了很多疑問:麥子為甚麼生長呢?為甚麼下雨呢?為甚麼刮起大風呢?一定有許多許多的神在各司其職。這不是迷信,而是想像。正如中國的農業社會,信奉雷公、電母、海龍王、媽祖,還有觀音和玉皇大帝,中國同樣信奉「滿天神佛」,也一樣是Paganism的社會。
只是後來中國和西方走上相反的道路:政治上,中國中央集權,宗教方面,但民間的神佛卻一樣多元化。西方在政治上民主自由,有了反對黨的議會民主,但宗教卻歸於耶教的大一尊。—即使如此,還是有一個萬聖節。上帝打瞌睡,讓民間胡鬧一夜,掃拜一下別的神祉,就像「七一」大遊行:一向不容易見的中國政府,居然也沒有叫解放軍出兵管束鎮壓。
這就是萬聖節的意義:凡事不要太嚴肅,不要死守甚麼道德教條,一年中有那麼一天,Relax,讓小孩子挨家抵戶敲門討糖果,不是叫孩子去學要飯,而是Fun。
中國人太古肅,動不動就悲情激憤,這是因為秦始皇式的政治一神主義。西方人講幽默,天大的問題,可以付諸一笑,得力於萬聖節多元的寬容。過幾年,北京人和上海人,也會學着鬼佬一樣慶祝萬聖節,漸漸摒棄中國傳統的盂蘭節燒衣,但他們將只限於跟着起哄玩樂,永遠不會領悟:為甚麼萬聖節源自西方一頁陰暗的過去,今天卻充滿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