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這半年升得甚急,累積升幅達4000點,較震撼的回吐,就只有前周四的單日501點跌幅,對於港股現水平是否過高以及前景如何,市場有熱烈的討論,兩大主流分析方法──技術分析與基礎分析自又有各自的說法。
筆者較早前討論了「買甚麼」及「何時買」的觀點,從某個角度看,兩種分析方法乃各司其職,難言優劣,但從投資決策的角度看,技術分析較基礎分析有更大的吸引力。
任何決策,都要面對錯誤的風險,而決策面對的最大風險之一,便是資訊不足或資訊太多,導致不明朗的因素增多,影響決策失誤,在投資而言,便會導致投資損失。證券分析員很多時對於某企業的業務如數家珍,對於其前景亦能娓娓道來,充滿「有見地」的分析,但大家有否想過,這些分析與預測,主要都是基於過去的資料及一些預定的假設,資料的真確性、全面性、時間實用程度以及假設的合理與準確度,皆直接影響預測與結果的差異,當中不可靠的地方比可靠的地方更多。
技術分析卻不同,分析員所用的股價與成交資料,大抵上應反映了公開與非公開的資訊,如內幕人士要沽貨,又或企業要弄高股價進行批股等活動,都會在技術分析反映出來。
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