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機會開始沉淪

平機會開始沉淪

時事評論員 吳志森

新任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一上場,就連續捅了兩個馬蜂窩,一個是雙重支薪,一個是新聘的行動科總監余仲賢未履新,就把人家炒掉。王見秋接連接受報章訪問,但愈說愈亂,愈說愈多問題。出了今天的亂子,不少人都指這是王見秋的個人問題,但我認為,問題出在董建華,和他管治下的委任制度。
平機會在一九九六年成立,是使香港與國際接軌,邁向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舉措。但不少政府官員仍然認為,平機會只是個花瓶,只是掛在大衣上給老外欣賞的一件裝飾品,何必做得太認真。當胡紅玉負責任地做起平機會主席來,甚至打起與教育局對簿公堂的官司,政府高層已泛起一片不耐煩的聲音,從那時開始,胡紅玉已逃不過做得太好、太稱職而下台的命運。

旨在拔掉胡紅玉
胡紅玉做滿一任,到任期屆滿前幾天才通知她續任一年,這不是故意羞辱她,而是董先生找到最後,也找不到人接任,才被迫讓胡延任一年。等到找得王見秋,董先生罕有地運用酌情權馬上同意雙重支薪,為的是讓王見秋盡快取代胡紅玉。
王見秋認為,出任平機會主席,他便喪失了兼職賺錢的機會,扣除兼職薪水,平機會主席的年薪不是二百九十萬,而只有六十五萬,跟「高級文員」差不多,王見秋認為,繼續支領六萬元長俸才合理。王先生的薪酬計算方式站得住腳嗎?答案是:站不住腳。王先生的論據合理嗎?答案是:不合理。王先生的邏輯說得通嗎?答案是:完全說不通。

人們不禁要問,董先生為何仍會接受這些站不住腳、不合理的論據,為甚麼仍會同意這種不通的邏輯,董先生為何會罕有地運用只有他能獨享的權力,用酌情的方式如此這般地運用我們緊絀的公帑,批准王見秋支取二百九十萬平機會主席的年薪,再加每月六萬元的長俸呢?答案很簡單:如果不答應,王先生就不會出任平機會主席,要拔掉那做得太稱職而成為政府眼中釘的胡紅玉,就無法順利進行。為免受人議論,政府應公布雙重支薪的先例,董建華應詳細交代他運用酌情權批准雙重支薪的原則和標準,以釋香港市民滿腹疑慮。
因為委任王見秋事在必行,而且必須盡快落實,才出現余仲賢的風波。余仲賢是胡紅玉任內聘請的,在平機會內保守人士眼中,余仲賢是胡紅玉的人,胡紅玉必須除掉,余仲賢又豈有留下來的道理?聘請余仲賢的過程是合法的,更經過平機會委員同意,而且早在五月底落實,比王見秋的任命早了整整一個月,比新主席上任更整整早了兩個月,根本不存在繞過不繞過的問題。余仲賢接受報章訪問被認為超越了職權圍,而成為了中止合約的主要罪證,更是莫須有罪名,根本不值一哂。

公信力蕩然無存
去掉胡紅玉,說明了這場風波遲早要來,鬧出了這場風波,是平機會開始向下沉淪的徵兆。平機會多年來致力在僱傭關係上體現平等機會,今天用如此不光彩的手法解僱一位未上任的高級職員,理由又是如此牽強,難以服眾。平機會多年建立的公信力,變得蕩然無存,這或許全在主事者的設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