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見報時,中國第一位飛上太空的人楊利偉已到了香港進行一連串訪問活動。可以預見,楊利偉所到之處,都會受到市民的熱烈歡迎,對於楊利偉的成就,大多市民都會感到與有榮焉,很多人更會因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馬國明
在地球生存的人類分別隸屬不同的國家,表達一點民族感情的情懷就像為自己支持的球隊打氣一樣是最自然不過的。但另一方面,要知道把人送上太空的最大理由在於地球的資源會有用盡的一日,那時人類必須整體到太空去尋求另一個居所,將人送上太空是有關整體人類福祉的事業。在表達民族感情之餘,亦須把目光放遠一點。
即使把自己光集中在中國自己身上,亦須留意到中國向來有這樣的一個特點:當中國把力量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時候,可以說是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但中國卻往往沒有能力解決一些國內人民都要面對的問題,如人人有書讀或平等自由的問題。這樣說不是要刻意挑剔,而在於指出中國那種要集中國家力量才能成事的發展並非一種全方位的發展,一旦國家的注意力分散便無以為繼。
由LouiseLevathes的《WhenChinaRuledtheSeas》便能說明問題所在。作者是《國家地理雜誌》的撰稿人,在書裏,她指出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所率領的艦隊在當時而言,堪稱世界第一。不久前更有英國學者力證鄭和的艦隊曾到了美洲,此說即使屬實亦只是凸顯了鄭和下西洋這次中國人的創舉的重大缺失。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動力在於要開闢新的航道供歐洲正處升勢的商人階層使用,鄭和下西洋的創舉卻沒有明顯的社會動力,即使他的艦隊確曾到過美洲,但對中國以至世界歷史的發展卻是沒有絲毫的影響。由於缺乏社會動力,下西洋的創舉很快便無以為繼,艦隊被解散,中國的封建皇朝更實施海禁。扼殺了中國東南沿岸的海上貿易,令中國錯失了海上貿易的無限商機。
航天工業的民事用途主要在發展衞星通訊,由於美國的禁制,近年中國已很少為外商發放衞星。我們為中國的航天工業感到驕傲之餘,亦須留意它能否全方位發展,否則會像前蘇聯一樣,一旦遇到國家財政緊絀時便無以為繼。
順帶一提,美國的太空總署經常跟出版商合作將難懂的太空資料和相關的技術用淺白和生動的語言說出來,旨在開啟民智,年來已出版了十數冊,較近的有《StagestoSaturn:ATechnologicalHistoryoftheApollo/SaturnLaunchVehicles》和《MoonLaunch!》但願中國航天工業的成功能令中國更尊重科學和它那種講求理性和挑戰權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