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去年事先張揚今年引退,一年過去,他沒有改變主意,在今天下午三時,他就會正式下台,告別他長達二十二年的政治權力生涯。但他的引退不僅代表大馬政權將要更迭,交由他選定的「好好先生」阿卜杜拉接棒,更象徵亞洲一代強人政治結束。
這個星期是馬哈蒂爾執政的最後日子。他不高調,除接受執政巫統(新馬來民族統一機構)致敬外,他前日主持了最後一次內閣會議,昨日以總理身份向國會發表最後一次演說和接受質詢。雖然是最後一次,他仍貫徹了馬哈蒂爾執政本色──是經濟不是民主。
在全國轉播超過兩小時的這次演說中,他樂觀預測大馬經濟強勁增長,直至第八個五年計劃在二○○五年結束時,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會有百分之六增長,到二○二○年實現晉身發達國家之列,說「國家團結是我們最大的資產」。
他演說前接受國會反對派質詢,則為壓制民主自由作出辯護:太多自由會令大馬人口二千四百萬的多種族社會陷入無政府狀態,「民主的絕對權利是選擇你的代表組成政府,其他形式的自由都不是絕對的」;不經審訊扣押恐怖疑犯、禁制共黨參選,是維護民主手段;他不是以大多數為名的「暴君」,國會容納了反對聲音。
是經濟不是民主的理念,正好為馬哈蒂爾寫下了功過。但一反常態的是,他沒有向美國和西方發出氣炸肺的言論。演說後的記者會上,他拒絕回答他演說溫和是為了低調引退,卻說:「如果你們喜歡,我可以走得吵鬧。我會說難聽的話。你們問我討厭的問題,我會給你們難聽的答案。」
不吵鬧地走,馬哈蒂爾今天下午三時就會正式退下來。當大馬國王正式接受他的辭職,阿卜杜拉正式宣誓就職後,馬哈蒂爾政權就會換來新政權。和平引退,大概反映了他七十七歲的老人智慧:「就算我活到一百歲,仍會有未完成的事。我有我的時光,現在輪到其他人了。我有過二十二年了,不能抱怨。」
但他的下台,除了是他個人和大馬的事外,更象徵了亞洲一代強人政治結束;這一代人,以威權治國,要領導國人走出殖民統治的枷鎖,建設經濟,讓經濟起飛。美國《時代》周刊上期就報道,馬哈蒂爾正是亞洲最後一個政治強人,跟他同代的新加坡李光耀早由總理退居資政,南韓的朴正熙後已換了幾任總統、印尼的蘇哈圖政權早已翻天……亞洲強人告退,換上的都是相對「無光彩」、較像一間省銀行經理的技術官僚型亞洲領袖。
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美國《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