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統局呼籲合資格的英語教師於六十歲退休年齡後延任,因預計英語教師出現短缺情況。教統局嚴格規定資助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六十歲退休,是合理的決定,因為要騰出空位給一大批教育學院畢業的後浪;因應需要而彈性處理合資格的英語教師的延任申請也合情合理。問題是教統局前言不對後語,給社會人士輕率的感覺,令一般市民不信任政府發布的消息,這才是筆者和教育界關心所在。
筆者在六月十三日於本欄發表「語文教師的困擾」一文:「語常會主席田北辰先生說:『為下一代語文水平着想,有需要殘忍一點(解僱不達標教師)』這話說來雖義正詞嚴,但仍須照顧現實。據教統局統計,全港中、小學英語教師一萬五千人,自推出基準試後,截至今年五月初,只有五千六百多位英語教師已獲得或快將達到第三級(基本成績要求)。換言之,還有三分二教師未達水平…教統局鄭文耀先生說現時人力市場有足夠合資格人士教英文……」。筆者當時已質疑鄭文耀先生強調有足夠合資格英語教師的可靠性:「試統計一下幾間大學主修英文的畢業學生而又兼具教育文憑的人數,就可知今年九月語文教師的供應量是否這樣樂觀。」鄭先生的保證言猶在耳,而秘書長羅范椒芬已因英語教師短缺而呼籲教師申請延任,這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給社會人士負面形象,打擊政府威信。
語常會六月發表之年報指出,完全符合該會規定的中文科教師僅10%(1,213人),英語科老師僅9%(828人),學校又須於五月底前呈報教師流失或退休名單,教統局手頭有足夠數據,何以鄭文耀先生竟振振有詞謂有足夠合資格英語教師?這不是輕率是甚麼?羅秘書長於四個月後的呼籲就是最好的證據。
筆者深知教改前路多艱,教統局官員工作繁重,但穩定方向,以務實態度取信於教育界至為重要。筆者從事教育工作數十載,雖間或直言批評缺失,其意在恨鐵不成鋼而已。二○○六年未取得基準試資格的英語教師將被迫離職,雖有愈來愈多教師參與考試及進修,但筆者預計及格率將愈來愈低,因自信英語達標的教師多已應考,餘下的觀望者平均程度或會稍遜。以筆者所知,為數頗多年逾五十的英語教師已無心戀戰,準備於限期到時離職。○六年將是英語教師荒最嚴重的一年。
筆者再重申,維持英語教師高水平不容鬆懈,但○六年的限期是人定的,如果合資格的英語教師供不應求,可將限期向後推,只要方向正確,不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