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天之前,新力量網絡做了一次民調,發現逾八成受訪者的中產階級認為立法會未能反映他們的聲音,64%更認為根本沒有政黨能代表他們,受訪者更指摘立法會太多保皇黨、工商界,又指所有議員都「好假」。
當然,這次調查只訪問了一百五十名中產者,筆者也不知道這百五人的抽樣如何組成,被訪者是否關鍵性的人物,晤談的指引問題如何設計等。但調查的結論與筆者的觀察不謀而合。香港的中產階層對社會充滿疏離的心,充滿無奈及無力感,對政治失望,更不信任聲聲代表他門利益的政客,包括民主派的人。
讀者會話筆者在說「阿媽係女人」的論述。問題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不等於有人重視及理會。亦請不要以為筆者會得出政制必須要民主化、增加中產階級的歸屬感,就自然可以解決問題之類民主派慣用的樣辦化結論。民主發展可能於五年到十年後重建香港的團結與歸屬,但無助於香港當前中產階級渙散的離心,而五年十年之後社會會變成怎樣,有誰說得準?
說中產政治冷感,從來都是,但若然以筆者的定義,中產是指受過大專教育、有知識及專業技能的一個階層,則中產者一樣留意政治,洞明世事,只是沒有加入政治組織,作直接的參與而已。這一類別的人,筆者教學多年所接觸的學生,就是典型的代表,這是在商學院畢業,在大中型商業機構謀一份工作,務實之餘又十分保守,崇尚資本主義的一切,卻不明白自己為何得益不大,只能辛勤工作,近來更是朝不保夕。
回顧七一大遊行,學者的調查發現,遊行者有六成具大專水平,大多數屬中產階級,反而沒有太多失業者與基層社會成員。照看應是一次中產的醒覺,走出沉默,參與社會。事實又不盡然,就以十月兩次由民主派發動的政治集會為例,中產的參與成份甚低,尤以十九號由民主新星發動的「民主匯」集會,反應之差,可以「難堪」形容。
中產是最現實的,絕對不會站出來與專權政體對立,就算明白在香港的情況下參與政治的危險性其實甚低,但也犯不着花費自己有限的業餘時間參與政治,這又是甚麼心態?
名嘴黃毓民很喜歡說一句話,對政府沒有信心之時,就不如「自求多福」,這其實是消極主義的鼓吹,破壞力可能較敲動大家起來與政府對着幹更大,一個人人疏離,自己顧自己的社會,只會更進一步衰退下去。
人人都說代表中產,但中產其實沒有任何影響力。說到民意,不外乎聲音大的有效,這當然是一種影響力;以政治勢力分,親中集團代表人數最少,但幾乎無中產者在調查中表示「愛國愛港」的人可以代表他們。建制中人、工商財閥,自然很容易發揮影響,但他們一直壓榨中產者的收入,當然無法代表他們。民選議員呢?脫離民眾,華而不實,只考慮一黨一派的利益,亦人所共見了。
胡主席說要團結中產者,但月來幾十個訪京的社團,根本不能代表一般的中產者。要團結中產者不難,他們的訴求在七一已經直接表達出來,有被理會嗎?他們要求民主改革、要求令他們討厭痛苦的董建華下台,手握權力的專政者,有真心理會這些訴求嗎?
王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