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流鼻血,看似小事一件,但原來卻可以是鼻咽癌的徵兆。鼻咽癌又稱為「廣東癌」,中國男性的發病率是歐洲白人的50倍,而在香港它更是十大癌症之一,每年就奪去350人的性命。面對這種廣東人常見的癌症,本港醫學界現着手研究新式的治療方法,如實驗成功,晚期患者的治愈率有機會因而增加15-20%。
記者:李敏怡
攝影:黃子偉
「每次出街一定要帶兩支水旁身。」李女士說完後,徐徐打開背包,拿出了一支水,打開瓶蓋喝了幾口。大家暫且不要誤會,李女士不是要去做運動,她其實是一位鼻咽癌康復者,口乾是治療後的後遺症,口水分泌少了,便要經常飲水以保持口腔濕潤。
「係97年7月發現嘅,當時喉嚨痛咗半年,痰有血絲,去睇耳鼻喉專科,醫生一聽就話有好大機會係鼻咽癌。」結果,經診斷後,證實是第二期鼻咽癌。「之後要接受放射治療,一個星期五次,由九月尾到十一月中。完成療程後,個人消瘦咗,由120磅變成90磅。」她說。幸好,李女士接受治療後,她的復原情況理想。
不過,不是每位患者都像李女士一樣有理想的治療效果。香港鼻咽癌研究小組主席劉威漢醫生說放射治療在早期的效果良好,但中期就不太理想,在晚期情況會更差。有見及此,美國醫學界於1995年進行一項放射與化療混合療法的研究。
這項研究持續五年,其間研究人員把病人分開兩組,一組接受傳統的放射治療,而另一組則接受放射和化療混合療法,即是放射治療和化療同步進行。五年後,研究顯示混合治療組的治愈率比傳統放射治療組上升15-20%。
在美國的研究報告刊登後,香港也同樣進行類似的臨床實驗,以確定混合療法是否同樣對香港的鼻咽癌晚期患者有效。劉醫生說這項研究已進行了三年,共有340位患者參與,全是介乎第三及第四期的鼻咽癌患者,計劃會作五年的觀察。
除了作混合治療和傳統放射治療比較外,劉醫生說該小組更計劃進行第二項實驗,就是強速放射治療(AlteredFractionation)的效用。他指出傳統的放射治療是每日一次,每星期五次;而強速放射治療則是每星期六次,並同時加入化療。而此項實驗現已有160人參與,預計還需要300名患者。
雖然這兩項臨床實驗仍在進行中,但如其他癌症一樣,鼻咽癌患者如能在早期發現及接受治療,五年的存活率可高達90%,尤其是對於有家族病例的人,就更要加倍留意。
劉醫生說若家裏有兩名或以上的直屬親人(即父母和兄弟姊妹)是鼻咽癌患者,那麼這些人士的患病風險會很高。在這情況下,早於十五歲便需要抽血檢驗血清,查看是否帶有EBV病毒。他說EBV病毒相信與鼻咽癌有密切的關係,在每位患者的癌細胞中都能發現EBV病毒的DNA。因此,如在血清檢查呈陽性,那往後每年都要繼續做血清檢查;如結果是陰性,亦需要每年作纖維鏡檢查,以作跟進。
持續兩個星期鼻塞、流鼻血、痰帶血絲以及聽覺不清。有些患者會在頸部摸到淋巴腫瘤或感到頭痛,若出現此情況,病情已屬第二期或更晚期。鼻咽癌病發年齡比其他癌症早,好發於四十至五十歲,男性患病數目是女性的2.8倍。
第1期:腫瘤在鼻咽原位,存活率有90%
第2期:已擴散至鼻咽前後的範圍及頸部兩邊淋巴,存活率85%
第3期:鼻咽與頭骨之間也可找到腫瘤,生存機會72%
第4期:腫瘤入侵腦部的神經線,五年內有40%存活率
第5期:已擴散至其他器官,通常是骨、肺和肝,存活率差不多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