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處副處長黃達甫透露,智能身份證其中一些保安特徵從未公開,是只有處長、副處長等入境處高層才知道的高度機密。記者特別獲准參觀從無向外曝光的智能身份證製作範圍「絕密」地帶──密匙管理中心。
現時全港的智能身份證都是在灣仔入境大樓內製作,兩條高科技生產線每日可生產最多八千張智能身份證,然後還要經過電腦及人手的品質檢查,核對卡上資料是否正確,過程嚴謹。
記者在黃達甫等入境處人員的帶領下,經過重重像曾在特工電影中出現的保安設施,逐步深入大樓的「絕密」地帶,其間要經過每次只讓一人通過的開關門裝置,裝置會偵測人體的重量及觸地點,防止有職員隨便帶人入內。
在密匙管理中心外,又裝有瞳孔鑑別儀器,必須由獲授權的少數入境處人員中,配成一對的兩人一同接受鑑辨身份,才能進入。
同時,為防止黑客等透過收集大氣電磁波竊取密匙資料,中心所在的房間更可防大氣電磁波。
經過重重保安,終到達密匙管理中心,入境處基於保安理由,不准記者拍照;現場所見,中心內陳設簡單,最矚目的是一個三噸重的夾萬,裏面的電腦正不停運作,生產一條條的「密匙」。黃形容,夾萬防盜功能厲害,遇到火燒、冰冷或鑽破,電腦運作即會停止。
他解釋,所謂「密匙」,簡單來說是一些程式,由電腦隨機分配,因此每張智能身份證的「密匙」不同,其作用為確保只有特區政府核准使用的智能卡,才能製成身份證;只能將政府核准的用途放入智能卡的晶片;以及只有政府的讀卡機才能閱讀卡上晶片的資料。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