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是各師各法的遊戲,筆者個人喜好,是分散在10至15隻股份之上,風險可以大幅降低,回報率也不致太差。當然長期留意的股份不止此數,一來是應付股評的需要,二來是保持較多的選擇,從中挑選最佳的一批,可以令勝算提升。
最近機緣巧合,認識了一位專業投資者,將注碼集中在兩三隻股份,每隻的注碼都相當大,由於眼光好,如此集中令回報率更加之高。分散投資是降低了風險,但同時亦減低了賺取超級回報的機會,理論上如果有十足信心,是不應過份分散,首選與第十選,應該已存在了極大的差別,不少人買到第20選甚至第30選,是已經過份小心了。
當然要有這樣的信心,所做的功課絕非一般散戶可比,出席股東大會及分析員會議,固然是指定的動作,更要穿州過省,探訪人家的生產基地去實地查證,花費不少時間和心血,去研究人家的一盤生意。
這樣的熱誠值得尊重,原本這種工作由分析員擔當更有效率,可惜不易轉嫁成本,所以面對國內的企業,經常性的問題是可靠的客觀分析並不足夠。不過分析員隸屬證券行,不時牽涉其他利益的關係,因此親身出動亦是有道理。
筆者不想免費盜取人家心血,因此不會公開他研究的對象,而且投資各有心頭好,本身也不會因為人家三言兩語,便輕易改變看法,貿然出擊。值得一談的是,他其中一隻股份,以表面數據看,的而且確是十分超值,如果市場重拾信心,回報可以相當驚人。
問題是管理層太過我行我素,不錯連年增長甚快,同步極速投資,也是無可厚非,但上市公司無可避免地要顧及小股東的心態。長年投入大筆固定投資,令營運現金流入,與投資現金流出對沖,是不易令投資者有信心,除了聘請公關專才,加強投資者關係外,似乎也應考慮放緩拓展的步伐,花一年半載整固一下業務,可能對建立投資者的信心更加有用。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