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國內投資者夠專業

陸叔理財:國內投資者夠專業

曾經有人說過,國內的投資者較香港的更為專業,原因是國內投資者對於技術分析的掌握更為熟練,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入市及出市時機。
起初,我對這個觀點不大認同,理由是國內的客觀投資跟香港的不同──國內重視技術分析,而香港的則着重資金流向。「遊戲規則」既不同所以兩地投資者特質亦不同,不能直接比較。然而,近日出席一個在廣州舉行的投資研討會,及到上海與當地的投資者交流過後,我已有所改觀。
一直以來,在香港出席投資研討會,座上觀眾都喜歡直接問「冧巴」──有甚麼股份值得買入?這反映出香港普遍投資者心態仍喜歡「即食麵」式的投資。相反,廣州一行,真的令我大開眼界,箇中過程真的值得跟大家分享。

不會人云亦云
首先,他們發問問題非常主動,而且問得非常專業及尖銳,我也差點被考起。
舉例說,近日港股升勢甚為凌厲,主要原因是由熱錢流入所推動。但他們卻會問──為甚麼這些是熱錢?為甚麼熱錢要選擇流入港股?當熱錢變凍時,對港股有甚麼影響?除此之外,他們亦會問一些很深入的基礎分析的問題,是我在香港少遇見的。
另外,在提問問題的同時,他們會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及見解,然後再反問台上主講嘉賓對他的看法有甚麼意見。這反映出他們極具獨立思考能力。
我這樣說,並不是指他們發問時在吹毛求疵,反而是凸出他們極強的求知慾。
由此可見,國內投資者的知識水平及主動性,並非如我們所想像般落後。
另外,當我們以基本分析選擇股票時,通常會分析上市公司年報上的數據,或者進一步了解有關行業的發展潛力;然而,國內的一些專業投資者分析股票時,已跳出了這個框框。

投資觸覺敏銳
舉例說,他們選擇投資公路股,並非單看一些研究報告及年報的數據分析,反而會每日親身到有關的公路觀察及計算汽車的真正流量,從而再計算股價的實際價值。又例如選擇農業股,他們視察的並非主要的營業點,反而會視察一些較「冷門」的營業點,從另一角度去了解公司的發展,並且計算公司面對最差的經營環境時,對股價造成的打擊有多大。換言之,他們能夠做到「先知先覺」的投資策略。
好像今年紅籌國企的升浪,表面看似國內熱錢流入所帶動,但實際上,一些專業的國內投資者早已計算過國企改革後業績會翻三番,才部署入市,並非眼見國企業績理想才後知後覺地追入。因此他們能夠成為是次國企升浪的大贏家。
其實,目前國內同胞的主動性已不只局限於投資,在其他求知層面上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所以,香港要提高競爭力,在思想準備上要有「先知先覺」的主動性,並非人有我有的盲目自我增值。
陳永陸